做一个“接地气”的教师
——读《文化有根、课堂有魂》有感
上海市复旦中学陈维新
七块具有特定形状的小板,由于人的巧妙构架及命名,会产生1600种以上栩栩如生的图案,这是我国的七巧板游戏的魅力;一块溶洞里的石头,由于观察角度的不同及对它的形象命名,可以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而不愿离去;一节化学课,由于有“文化”之“魂”的存在,可以让它变得亦卓亦群——有阳春白雪般的品位,却只有下里巴人般的门槛。这,是我在读了由上海市化学特级教师郑胤飞老师所著《文化有根、课堂有魂》一书后的第一感受。
《文化有根、课堂有魂》是郑胤飞老师的一本化学教学设计集,共45篇,包括初三至高三各年级主要教学内容,涵盖化学六大知识模块,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学、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在每一篇中,均有“溯源”、“过程设计”和“赏析”三个环节,“溯源”主要在说明过程设计的原因及理论支撑,“赏析”则是对过程设计的点评。
读这本书的每一个专题前,我会先将自己的原有的教学设计想一遍,然后再看著者的教学设计。一本书读完,我惊叹于著者的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对于一个个多数教师烂熟于胸的专题,著者的设计角度经常让人意想不到,但读完著者的教学设计后,又感觉好像没有比这种教学设计更好的方案了,只有著者的设计和表达才能最好地应顺教学规律,才能最好地深入学生内心,吸引学生,才最易于学生接受与欣赏。对一位教师来说,教学是否“接地气”,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教学能否为学生接受、欣赏,且让学生得到切实的改变与提升,而著者的教学设计无疑是很“接地气”的。读完著者的《文化有根、课堂有魂》一书,我想:要成为一个“接地气”的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给每一节课以灵魂
课的灵魂,不是课的教学目标,而是比教学目标上位的东西,我称之为学科思想。对于每节课来说,学科思想是串起珍珠的红线,是树的枝干,是串起思想片段的精气神,是将学生头脑中原本无序的东西稍做点拨、梳理、启发,就变成新课,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的魔法棒。
当我们觉得一节课有些生涩的时候,觉得一节课上完了总觉得缺些什么的时候,可能就是因为这节课缺少灵魂。比如:
例1:当我们讲“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时,如果只是让学生记住各种模型及提出这种模型的科学家,那就少了这节课的魂。这节课的魂,应该是各种模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后辈科学家如何站在前辈的肩膀上,继承前者的理论并加以发展的。
例2:当我们讲“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时,如果只是讲常见的吸放热反应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计算,那就少了这节课的魂。这节课的魂,应该是能量不灭和能量最低原理。
结构决定性质、能量最低原理、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质量守恒、动态平衡、阴阳调和等等,这些均应该是化学的核心学科思想,“化学是理科的,哲学的,社会学的,化学让人终身受益的不是海水中有什么,而是它对待这个物质世界的独特而又通达的态度、观念和思想方法”。
二、高效源自于高度的统整
没有学生会喜欢繁琐。高效的课堂应该呈现出知识、思想的高度统整。“大家”之所以能称之为“大家”,通常都是因为能用极简短、易懂的语言来概括极深刻的道理,也就是“大道至简”。在《文化有根、课堂有魂》的教学设计集中,高效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 章节知识点内的统整
章节知识点内的统整是指将章节内部原有的枝杈繁多的知识点浓
做一个“接地气”的教师.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