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
Measles
概述
病原和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
并发症
诊断
鉴别诊断
流行病学及预防
治疗
新进展
概述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高传染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
临床上以发热、咳嗽、结膜炎(流泪畏光)、口
腔麻疹黏膜斑、全身斑丘疹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
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
麻疹病毒:
形态:球型,直径只有100~250纳米。
分类:RNA病毒,副粘液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
生存力:在外界生存力弱,对紫外线和消毒剂敏感;
病原和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主要呼吸道,也可接触传播;
传染源:患者(唯一缩主),出疹前后的5天均有传染性;患并发症传染性延长至出疹后10天;
好发季节:以冬春季发病为多;
免疫:大都获得终生免疫。
病原和流行病学
鼻 病毒局部上皮细胞和病变部位单核细胞 咽淋巴组织中繁殖浸润增生形成多核巨细胞 血液 (少量,第一次病毒血症) 到达肝、淋巴结及其他单核细胞 血液(大量,第二次毒血症) 向全身传播 临床症状基本病变主要见于皮肤 淋巴组织、呼吸道、肠道粘膜和结膜
发病机理
1、病毒侵袭组织:广泛的单核细胞浸润即形成多核巨细胞,多核细胞大小不一,内数十至百余个核,核内外均有病毒集落(嗜酸性包涵体)。 2、因病毒或免疫复合物在皮肤真皮表浅血管,使真皮充血水肿,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增生与单核细胞浸润并渗出而形成麻疹皮疹和粘膜疹。
病理改变
麻疹 (3)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