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感恩教育论文
一、幼儿园感恩教育的理论溯源
三至六岁是幼儿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进行感恩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受到良好的感恩教育,可以让幼儿更加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由此获得更生动的情感世界,并获得更多的美好事物。幼儿园进行感恩教育实践,有着丰富、科学的理论依据。
生活德育理论
生活德育理论认为,生活和德育是一体的。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需要在生活中进行,充分利用生活中的道德资源,对幼儿的行为及意识加以引导。回归幼儿的生活世界,让幼儿参与其中,获得直接的体验和感知,充分激起幼儿的兴趣及共鸣。幼儿自身实在的体验和感悟,将成为幼儿个体认知内化的催化剂。除了将幼儿主体置于生活,进行感恩教育的内容需要源于生活,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教育目标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尽可能地实现幼儿自我教育,通过感恩教育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心智发展。
情感教育理论
情感是一种态度体验,包括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情感教育理论就是根据幼儿的成长规律及社会风气及精神倡导的要求,有组织、有秩序地对幼儿施加一些积极影响,促进幼儿积极情感体验和良好品格形成的过程。感恩教育是情感教育的具体化,强调个体的感受体验,追求个体的情感养成。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学派主要以班杜拉为代表,认为幼儿会对周边的人和物进行观察和模仿,由此习得社会行为。基于社会学习理论,幼儿园实施感恩教育,需要充分发挥教师榜样的作用,帮助幼儿建立感恩意识。通过不断强化感恩意识,将心理表象和标号表征形式储存在幼儿大脑中,将感恩意识进行潜意识化。
二、幼儿园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
基于我国的国情,当前大多数年轻家庭,上下两代都是独生子女。受到外部环境影响,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体现出强自我意识的特质,对很多事物的获得认为是理所当然,缺乏感恩意识,不懂得去关爱他人,由此造成个人人际关系的紧张及冷淡。在幼儿阶段进行感恩教育,真正将感恩教育纳入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进行策略创新,对于及时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发挥幼儿园的内部资源优势
教师做好榜样示范,对感恩理念进行传播。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关键是教师如何有效引导和启发。教育幼儿懂得感恩,需要从规范教师的言行开始做起。幼儿园可以通过建立规章制度及营造园本文化的形式,对教师
的行为礼仪进行规范和业务培训,从一点一滴中提升教师的言行素养。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片段,注重对幼儿进行时时爱心教育,为孩子创造一个他们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有利于提升幼儿的模仿兴趣。借助传统节日资源,对幼儿进行主题教育。中华民族有许多节日,如劳动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等中就包含了“感恩教育”的内容。教师将这些传统节日相关的故事、素材、物料等进行整理编排,形成主题,让幼儿接受到深层次的感恩教育
幼儿园感恩教育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