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
什么是宗教?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宗教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多数定义试图在很多极端的解释和无意义表述中找到平衡。有人认为应用形式和理论去定义它,也有人更强调经验、感性、直觉、伦理的因素。
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倾向于把宗教看作是一个抽象的观念、含义。这种抽象的概念是基于自身文化发展而建立起来的。
宗教是对神明的信仰与崇敬,或者一般而言,宗教就是一套信仰,是对宇宙存在的解释,通常包括信仰与仪式的遵从。宗教常常有一部道德准则,以调整人类自身行为。
宗教的特点
宗教的创造者也许并没有什么良好的普世价值观,但不要紧,只要一个宗教达到一定规模,它的创造者就会被美化,将一切荣耀都归结于创造者之上.
宗教的初衷都是为了拯救下层民众,但一旦宗教获得了足够的权威,它的领导者就会走到人民与基层传教士的反面,转而与上层权贵结合。
任何一种事物,只要有需要并被神化就会成为宗教,这种神化是没有逻辑可言的,比如刑具,比如星辰。
宗教如同人,一旦有传承就会有分裂,任何一种世界宗教都会有不计其数的宗教派别,它们一开始是根据传播点各自的文化差异,和各个地方特别的文化相结合所构成。
名人看宗教
林肯:“我相信圣经是上帝赐给人类最好的礼物,从上帝而来的一切好处都是藉着圣经传给我们”。
康德:“圣经是为人类而写的一本书,这一本书的存在是人类所经历的最大福利。凡想减少它价值的,不啻是对人类一种犯罪行为”。
林语堂:“圣经中有耶稣温柔的声音,同时也是强迫的声音,一种二千年来浮现在人了解力之上的声音。”
大学生信仰状况
据调查,大学生中明确表示信仰宗教的约占总数的10%,产生这种宗教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客观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主观的因素。
大学生参加宗教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学习宗教知识”和“表达信仰”。
这个结果和社会上一般人参加宗教活动的目的有出入,社会上大多数人参加宗教活动是为了获得回报,只要能达到目的,什么都可以拜,都可以供,具有一定的功利性。而很少有人是为了获得宗教知识,这表明大学生对神秘活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宗教知识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其中选择“服从权威”的人数极少,这也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关,大学生由于生理、心理日趋成熟,他们具有强烈的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意识和较独立的判断能力,不会轻易地服从,尤其对权威之类的要求有较强的逆反心理。
结果分析
在关于宗教好坏调查中,选“有好处”的96人,%;选“有好处也有坏处”的372人,%;选“只有坏处”的30人,%;选“说不清楚”的182人,%。
其中主张“有好有坏”的最多,他们认为宗教有它的两面性:宗教对人们宣传博爱、宽仁、平等的思想,同时也向人们宣传英雄主义、神权、绝对真理等偏执。
这一方面说明,在国家正确宗教政策的引导下,各大宗教基本上是在努力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它们的正面社会功能已被社会所广泛认可。另一方面又说明当代中国大学生对宗教信仰是在一定意义上是抱着一种比较健全的心态的,并不是盲目的痴迷,而是有选择、有取向的。
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教材课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