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二十四臣
——大清开国第一臣 ——背明降清、功罪难评的清朝宰辅 ——辅佐二帝的开国名臣 ——恃功专横、朝纲独断的权臣 ——出尔反尔、起兵反叛的逆臣 ——得陇望蜀,功过参半 ——历仕三朝、名垂青史的名臣 ——盛极而衰的顾命大臣 ——战功扬名、恃宠身败的狂妄之臣 ——改土归流、抚镇边疆的清朝功臣 ——正直廉明、一身清白的名臣 ——风流才子、有为大学士 ——贪得无厌、祸国殃民的大奸巨蠹 ——虎门销烟、大扬国威的钦差大臣 ——重用汉臣、命断菜市口的顾命大臣 ——镇压义军、血溅沙场的清朝重臣 ——湘军首领、“中兴”名臣 ——兴办洋务、无力回天的清朝宰辅 ——纵横沙场、功在边陲的湘军统帅 ——布施新政、力挽狂澜的晚清重臣 ——与皇位失之交臂的洋务大臣 ——支持维新、反对求和的帝王之师 ——效忠慈禧、屠杀维新派的刽子手 ——出卖维新、窃取共和的一代奸雄
清朝二十四臣
爱新觉罗·多尔衮
爱新觉罗·多尔衮(公元1612-1650年),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清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少年时多次随兄出征蒙古与明朝,因屡建功勋16岁而获“墨尔根代青贝勒”(满语“聪明王”)之号,成为正白旗旗主(与兄阿济格分别持有正白旗15个牛录,阿济格年长为旗主,因阿济格代多铎说亲,被废旗主,多尔衮继而成为正白旗旗主)。其兄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并于第二年以摄政王身份率八旗军入关。
他是确立清初政权及清廷各项政策的最重要的决策者,加封至“皇父摄政王”。
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尊为成宗义皇帝,庙号成宗。不久,追论其生前谋逆罪,被削爵。
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复还睿亲王封号,追谥忠,配享于太庙。
多尔衮
评价
豪格诅咒多尔衮是“有病无福”之人,多尔衮身材细瘦,素患风疾,常常头昏目眩,壮年猝死,大抵跟纵欲有关。随着权力的迅速膨胀,多尔衮的生活穷侈极欲,“于八旗选美女入伊府,并于新服喀尔喀部索取有夫之妇”,还逼娶朝鲜公主,又嫌其不美,让朝鲜再选美女,搞得朝鲜朝野大怨。
乾隆评价多尔衮: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有年威福自专,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创制规模。奉世祖入都成一统之业,功劳最著。王之立心行事实为笃忠,感厚恩明君臣之大义。
但多尔衮有“六大弊政”,剃发、易服、圈地、占房(侵占房舍)、投充(抢掠汉人为奴隶)、逋逃(逃人法),延续时间最长的,是逃人法。顺治七年六月,广西巡抚郭肇基等人因为“擅带逃人五十三名”,被处死。顺治十年豪雨成灾,“直隶被水诸处,万民流离,扶老携幼,就食山东。但逃人法严,不敢收留,流民啼号转徙”
洪承畴
洪承畴(1593年10月16日-1665年4月3日),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1]。与吴三桂齐名,是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松山战败后降清做了俘虏,成为清朝首位汉人大学士。
洪承畴宣导儒家学术,针对顺治不崇信孔孟,提出意见,为满汉的合流打下基础。洪承畴也建议清廷采纳许多明朝的典章制度,献计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纳,加以推行,完善清王朝的国家机器。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承畴建议满洲统治集团也须“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淡化满汉之间的差异。对于清朝,洪承畴在朝廷的功劳极大。
洪承畴于崇祯年间,曾辑有《古今平定略》12册。后人又辑有《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经略纪要》24卷。
范文程
范文程(1597-1666),明末清初人,字宪斗,号辉岳,辽东沈阳人。生于1597年(明万历二十五年)。
范文程少好读书,于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在沈阳县学考取了生员(秀才),时年18岁。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八旗军下抚顺,范文程与兄文寀主动求见努尔哈赤,投降后金,沦为汉奸。1666年(康熙五年)范文程卒,终年70岁。康熙亲撰祭文,赐葬于怀柔县之红螺山。几十年后,康熙亲笔书写了“元辅高风”四个字,做为对他的最高的评价。
人物成就
范文程还大胆地提出,治理天下首先在于会用人,他针对清朝重满族轻汉族和任人唯亲大搞宗派的弊政,建议朝廷各部院大臣都要推荐人才“不论满汉新旧,不拘资格,不避恩怨,取真正才守之人”去充当各级官吏。范文程这样选拔、培养人才,博得了顺治皇帝的赞许。1654年(顺治十一年),清廷为了表彰范文程的功绩,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后又加
清朝二十四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