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
【学习要点】
1、 了解麻疹的概念及流行病学
2、 熟悉麻疹的临床表现、顺证和逆证的辨别
3、 掌握麻疹病机、诊断要点及与其它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要点、顺证与逆证的辨证论治。
概述
定义: 麻疹是由感受麻毒时邪引起的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临床初期以发热,咳嗽,流涕,目胞赤肿,眼泪汪汪,畏光羞明,口腔粘膜出现麻疹粘膜斑,周身皮肤布发麻粒样红色斑丘疹,后期皮肤有糠状脱屑和棕色沉着斑等为主要特征。
本病因疹点状若麻粒,故称“麻疹”,俗称“麻子”、“痧子”、“疹子”等。
概述
发病季节: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多流行于冬春季节。
发病年龄:好发于儿童,尤以 6 个月以上, 5 岁以下小儿为多见( 1--5 岁最高,疫苗接种后,发病率下降,发病年龄后移)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
发病率:本病传染性很强,在古代属儿科四大要证“麻、痘、惊、疳”之一。本世纪 60 年代以来,我国普遍使用麻疹减毒活疫苗进行预防,其发病率已显著下降,周期性流行的特征已不再存在。近年又有增多趋势,非典型麻疹增多。
传染源:患者为唯一的传染源,从接触后 7 天到出疹后 5 天有极强的传染性。
隔离期:隔离至出疹后 5 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 10 天。
检疫期:接触麻疹易感者检疫观察 3 周。
预后:若出疹顺利,则预后良好,反之,邪毒炽盛,正不胜邪可引起逆证、险证。
概述
《小儿药证直诀·疮疹侯》己载:“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顿闷,乍凉乍热,咳嗽喷嚏,手足稍冷,夜卧惊悸,多睡,并疮疹证,此天行之病也。”是对麻疹症状的较早描述,并指出具有传染性。
《幼科全书·原疹赋》提出了“毒兴于脾,热流于心,脏腑之伤,肺则尤甚,始终之变,肾则无症”的病机。
概述
在临床症候上:
《麻科活人全书·麻疹骨髓赋》:“麻虽胎毒,多带时行,气候暄热,常男女传染而成,其发也与痘相似,其变也比痘非轻。……初则发热,有类伤寒,眼胞肿而泪不止,鼻喷嚏而涕不干,咳嗽少食,作渴发烦。以火照之,隐隐于皮肤之内;以手摸之,磊磊于肌肉之间。其形似疥,其色若丹。出现三日,渐收为安。随出随收,喘急相干。无咳无汗,隐伏之端。根巢若肿兮,麻而兼瘾;皮肤如赤兮,疹尤夹斑;似锦而明兮,不药而愈;如煤之黑兮,百无一痊。此麻疹之顺逆,须临证以详观。”又说:“麻疹出现全凭热,身不热兮疹不出,潮热和平方为顺,若逢不热非大吉。”
概述
在治法上:
《麻科活人全书·麻疹骨髓赋》: “出之太迟,发表为贵;出之太速,解毒堪宜。”
《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凡麻疹出贵透彻,宜先用发表,使毒尽达于肌表。若过用寒凉,冰伏毒热,则必不能出透,多致毒气内攻,喘闷而毙。至若已出透者,又当用清利之品,使内无余热,以免疹后诸证。且麻疹属阳热,甚则阴分受伤,血为所耗,故没后须以养血为主,可保万全。”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本病是由感受麻毒时邪,从口鼻而入,侵犯肺胃(脾),肺胃热炽,外透肌肤而发病。按不同阶段,又有邪犯肺卫、肺胃热炽、肺胃阴伤等不同病机变化。
其中肺胃热炽为病机演变中心。
若正不胜邪,麻毒炽盛,则可见麻毒闭肺、麻毒攻喉、毒陷心肝等逆证,尤其麻毒闭肺最多。
诊断要点
,常为易感儿童,当地有本病发生或流行,近期有麻疹接触史。
。
初热期:约3~4天,有发热、咳嗽、流涕,目赤胞肿,畏光流泪等症状(麻象)。口腔颊粘膜出现麻疹粘膜斑,是早期确诊的主要依据;幼儿常有呕吐、腹泻,在软腭、硬腭弓出现红色细小内疹。
诊断要点
颊粘膜处出现细砂样灰白色小点,其斑微小灰白,周围绕以红晕,开始仅见贴于臼齿处颊粘膜,l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粘膜并蔓延至唇粘膜,多于出疹后1-2日内消失。
麻疹93077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