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第二学期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
【课题】我不拖拉
【教学任务分析】
(一)教材分析
《我不拖拉》是《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的第三课。本课是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的第1条“做事认真负责,有始有终,不拖拉”编写的,与第1课《我们爱整洁》、第2课《我们有精神》、第4课《不做“小马虎”》分别侧重一个好习惯的培养。本课侧重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不拖拉的好习惯。
本课内容由“‘等一下’与‘还没完’”、“拖拉一下没关系吗”、“和‘拖拉’说再见”3个栏目构成。第一个栏目主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拖拉现象,感受时间的意义。第二个栏目知道生活中因为拖拉而造成的后果。第三个栏目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和“拖拉”说再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课文通过“拖拉鸟”绘本故事讲述一个小朋友如何想办法克服自己拖拉的毛病的故事,引导学生克服做事拖拉的坏毛病,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常有拖拉的现象,比如做事总是拖拖拉拉、吃饭慢吞吞、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要花几个小时等等。大多数孩子对于做事拖拉的危害缺乏深刻的认识,不了解凡事拖拉的行为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不便。拖拉时常用语言“等一下”、“还没完”。
根据平时观察和学生调查,发现小学生时间观念不强,专注力较差,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班级学生虽然经过了半年多的小学生活体验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学习,三分之一的学生有了一些时间观念,但对于如何珍惜时间等问题不甚明白,抓紧时间做事不能很好地落实到行动上,需要精心设计相关的活动来帮助改进。
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尚小,自我控制力不强,也较少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与行动,需要借鉴家人、长辈、同伴的经验,找到告别拖拉的好方法,从而达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
小学生容易受到课堂氛围的感染,产生愿意告别“拖拉”的意愿,但往往没有实际行动或不易持久。有待在成人的帮助下确定可行的目标,并努力去完成。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认识由于拖拉而造成的不良后果,激发远离拖拉的情感和抓紧时间做事的态度。
行为与习惯:针对做事不拖拉进行多元评价,初步养成不拖拉的好习惯。
知识与技能:了解生活中存在的拖拉现象,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初步掌握做事不拖拉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辨析拖拉造成的不良后果,讨论珍惜时间的重要性,探寻做事不拖拉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拖拉造成的不良后果及珍惜时间的重要性,探寻做事不拖拉的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拖拉造成的不良后果,掌握做事不拖拉的方法,初步养成不拖拉的好习惯。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教学目标,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引导孩子学习是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为此,先把绘本故事与学生现实生活相互结合,再联系实际了解学习生活中存在的拖拉现象,最后合作完成游戏,尝试探寻做事不拖拉的方法,深化学生的认识。
本课教学分为2课时:
第1课时学习“等一下”与“还没完”、“拖拉一下没关系吗”及绘本《拖拉鸟》的内容,从“拖拉鸟”的身上感知拖拉,情景假想加深对拖拉而造成的不良后果的认识,再联系生活实际找拖拉,说危害,激发远离拖拉的情感。最后观看视频知道一分钟可以做很多事,从而理解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第2课时学习“和‘拖拉’说再见”,再现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拖拉情境,深刻认识由于拖拉而造成的不良后果。通过榜样示范,学习和“拖拉”说再见的方法,小组合作完成游戏分享做事不拖拉的好方法。体验到做事不拖拉的快乐,逐步养成做事不拖拉的好习惯。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1、多媒体课件:视频《一分钟可以干什么》
2、学生做事拖拉照片或视频
3、“我和‘拖拉’说再见”评价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体验拖拉造成的不良后果,激发远离拖拉的情感。
行为与习惯:培养做事不拖拉的习惯。
知识与技能:了解生活中存在的拖拉现象,知道由于拖拉而造成的不良后果。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讨论拖拉造成的不良后果,交流生活中存在的拖拉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识拖拉造成的不良后果,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活动一:聆听故事,感知拖拉
听“拖拉鸟”的绘本故事。(结合教材第10—13页分段讲述)
第一部分:从前,有只“拖拉鸟”,它就喜欢唱歌与跳舞,平时最不喜欢干活,不是到处闲逛,就是躺在床上睡觉。秋风起,天气凉,动物们有的提前往南方迁徙,有的忙着筑巢搭窝……只有它还是成天无所事事,大家提醒他:“你该筑巢啦,再不搭窝冬天你怎么过呀?”可它却不慌不忙地摇着头说:“不急,不急,日子还长呢!”
(1)秋天到了,动物们都在忙些什么呢?
(2)“拖拉鸟”说了什么?
第
我们不拖拉 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