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学
目录
一、简史 5
二、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5
小儿指纹 6
小儿推拿八法 7
三、小儿推拿穴位 7
第一节头面颈项部 7
一、天门 7
二、坎宫 8
三、太阳 8
四、山根 8
五、迎香 9
六、人中 9
七、牙关 9
八、耳风门 9
九、百会 10
十、囟门 10
十一、高骨 10
十二、风池 11
十三、天柱骨 11
十四、桥弓 12
第二节胸腹部 12
一、天突 12
二、膻中 12
三、乳根 13
四、乳旁 13
五、中脘 13
六、腹 14
七、脐 14
八、丹田 15
九、肚角 15
第三节腰背部 16
一、肩井 16
二、大椎 16
三、风门 16
四、肺俞 17
五、脾俞 17
六、肾俞 17
八、腰俞 18
九、七节骨 19
十、龟尾 19
第四节上肢部 19
一、脾经 19
二、肝经 20
三、心经 20
四、肺经 21
五、肾经 21
六、五经 22
七、横纹 22
八、小横纹 22
九、肾顶 23
十、肾纹 23
十一、掌小横纹 23
十二、大肠 24
十三、小肠 24
十四、胃经 24
十五、板门 25
十六、内劳宫 25
十七、内八卦 26
十八、小天心 26
十九、总筋 27
二十大、横纹 27
二十一、三关 28
二十二、天河水 28
二十三、六腑 29
二十四、十王 29
二十五、老龙 29
二十六、端正 30
二十七、五指节 30
二十八、二扇门 31
二十九、上马 31
三十、威灵 31
三十一、精宁 32
三十二、外劳宫 32
三十三、外八卦 32
三十四、一窝风 33
三十五、膊阳池 33
三十六、肘 33
第五节下肢部 34
一、足膀胱 34
二、百虫 34
三、鬼眼 34
四、足三里 35
五、丰隆 35
六、前承山 35
七、三阴交 36
八、解溪 36
九、大敦 36
十、委中 37
十一、后承山 37
十二、仆参 37
十三、昆仑 37
十四、涌泉 38
一、简史
小儿推拿学就是在中医推拿学,儿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规律和形成的。它对小儿保健,预防和医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小儿推拿学形成和发展
按摩学盛于隋唐,儿科学盛于宋。正是按摩学和儿科学的成熟,为小儿推拿学的形成奠定可坚实的基础。《小儿按摩经》
小儿推拿最早的著作《按摩经》(又称《小儿按摩经》)。陈氏依据中医传统理论,提出治病当"视病之虚实,虚则补起母,实则泻其子"。陈氏指出当"先观其色,切脉次之"。还强调了验指纹的方法。对小儿推拿穴位,除日常通用的经络穴位之外,记载了数十个特定穴位。总之,陈氏在其著作中对小儿推拿从诊法,辩证,穴位,手法,治疗方法做了全面系统而简明的论述,对后世小儿推拿的发展规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儿推拿是始于明而盛于清
明代另一本小儿推拿专著《小儿推拿方脉活婴密旨全书》,龚廷贤著,是流传最早的单行本,对小儿推拿十二手法(复式操作法)论之甚详。
公元1605,《小儿推拿秘诀》是周岳甫所编著。《袖珍小儿方》原为徐用宣著,至1574年又经庄应琪加以增补为《补要袖珍小儿方论》。卷十中有"秘传看惊掐惊口授手法诀","穴道诀手穴经络图",等等。
清代小儿推拿专著影响较大的有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 骆潜菴的《幼科推拿秘书》, 夏云集的《保赤推拿法》, 徐崇礼的《推拿三字经》, 张振的《厘正按摩要术》, 还有夏鼎的《幼科铁镜》。
二、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小儿的生理特点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和生机蓬勃,发展迅速两个方面。
小儿时期机体各器官的形体发育和生理功能都是不成熟和不完善的,赃腑的形气都相对表现为不足,其中以肺,脾,肾三赃尤为突出。"脾常不足","肾常虚"小儿脾常不足又往往导致肺气弱,而为"肺常不足"。"稚阴稚阳",这里的"阴"就是指精,血,津液等物质,"阳"是指体内赃腑的各种生理功能。"纯阳",主要指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
小儿生长发育包括体格的发育和语言,动作的发育两个方面。小儿的病理特点为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和赃气清灵,易趋康复两个方面。
小儿"肺常不足",卫外机能未固,外邪每易由表而入,侵袭肺系,所以时行病及咳嗽,感冒等病证最为常见。
小儿"脾常不足"常为饮食所伤,易出现呕吐,积滞,疳症。
小儿"肾常虚",肾虚无以资助他赃,脾虚不能滋养肾精,小儿生长发育受其影响,甚至出现解颅,五迟,五软等发育迟缓之症状。
小儿患病之后,易于传变,但由于小儿是处于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形式下,其生机旺盛,活力充沛,加之赃气清灵,病因单纯,较少七情的影响,如能及时治疗,医之得法,也较容易恢复。
小儿推拿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