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医药学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治未病
(辨证施护、整体护理)
整体观念——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病之将始,已出现某些早期症状,但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疾病、病灶。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瘥后防复)
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医学总集是《黄帝内经》。(理论综合性典籍)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阐明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
张子和《金元四大家》
张景岳《十问科》
宋元时期“金元四大家”(旺盛时期,创新):刘完素“寒凉派”
张子和“攻下派”
李东垣“补脾派”
朱丹溪“滋阴派”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2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2个方面。(五脏——阳;六腑——阴)
阴阳最初的涵义:凡是向着阳光则为阳;背着阳光则为阴。进一步推演:与“向阳”特征相类似的事物或现象都归属于“阳”,而把与之相反事物或现象皆归属于“阴”。
阴阳属性: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明亮的、温热的、功能的、兴奋的。
温热。甘辛。暑燥火。
阴——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晦暗的、寒冷的、物质的、抑制的。
寒凉。酸苦咸。风寒湿。
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阴阳的消长平衡
4、阴阳的相互转化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行、变化和规律
五——五种物质
行——运行,即运动变化、运行不息的意思
五行的生克乘侮: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火土金水)
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乘: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侮: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五行图: 肝,怒
木
肾,恐水火心,喜
金土
肺,忧脾,思
(悲)
五行归属示例
五味
五气
五色
五季
五行
五脏
五腑 0
五官
开窍
五体
主
五志
五液
酸
风
青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泪
苦
暑
赤
夏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汗
甘
湿
黄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涎
辛
燥
白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
悲
涕
咸
寒
黑
冬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唾
心与体、窍、志、液的关系:、其华在面
肺与体、窍、志、液的关系:,其华在毛
脾与体、窍、志、液的关系:,主四肢
,其华在唇
中医护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