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凯勒》教学设计
合肥师范附小宣妮(小学语文五年级)
【教材简解】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课文主要记叙了以下内容:著名社会活动家、作家海伦·凯勒小时候遭遇不幸,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在沙利文老师和萨勒老师的帮助下,她克服种种困难,如饥似渴地学习,并终于学会了说话;长大以后,她像沙利文老师一样,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残疾人身上;她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留人们心间。本文语言朴实,所选事例典型精当,全文以凯勒的成长经历为线索,紧紧扣住“不幸———喜悦——艰难——兴奋”四个关键词,突出表现了海伦·凯勒面对命运的不幸不屈不挠勇于奋斗的顽强精神。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9个生字,其中双横线内两个只读不写。理解本课生字新词,能够辨别“倾诉”“倾注”词义的不同。
3、体会文中引号的用法。
4、理解课文内容,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受海伦·凯勒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5、拓展阅读海伦·凯勒的相关作品,进一步增进对海伦·凯勒的了解。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受海伦·凯勒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2、体会本课标点符号的作用,特别是引号的用法。
【设计理念】
1、创设情境,引导体验。理解文本,离不开学生的言语经验,也离不开学生的精神经验和生活经验。本文海伦·凯勒是一名盲聋哑人,她所遇到的困难,是我们常人无法想象的,学生缺少这方面的生活经验,与文本就形成了一定的隔膜,所以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的体验活动,形成阅读前理解。
2、文本拓展,互文阅读。互文阅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策略,它可以打开师生的阅读视野,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教学本文时,可以相机出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自传》等文本中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海伦的不幸与顽强。
3、巧用对比,移情补白。文本中存在着多处鲜明的对比,巧用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海伦·凯勒的内心世界,理解海伦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如通过海伦遭遇不幸前和遭遇不幸后的对比体会海伦的伤心、难过;通过普通人与海伦学说话的对比体会海伦练习说话的艰难等等。
4、口诵心惟,潜心涵泳。本文有许多句子和段落或生动、或优美、或深刻,值得细细涵泳品味,如“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我常常感觉到一阵微风吹过,花瓣散落在我身上。于是,我把落日想象为一座很大很大的玫瑰园,园中的花瓣从空中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想象,深入品味海伦的内心世界。
【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简介海伦·凯勒,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本课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布置学生体验作业。
第二课时:以“不幸”“喜悦”“艰难”“兴奋”四个词语为线索,结合互文阅读、对比移情、潜心涵泳等多种阅读策略,深入理解海伦凯勒的内心世界,体会她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补充资料:海伦·凯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导致失明及失聪。后来在她的导师安·沙利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下,使她学会说话,开始和其他人沟通,并且毕业于哈佛大学。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概述人生:
1、有这样一位伟大的女性,她虽然从小双目失明
海伦凯勒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