喃喃
——扎西拉姆·多多
203 皇甫潇恬
扎西拉姆多多
《喃喃》作者扎西拉姆·多多,原名谈笑靖,自由职业人,从事广告策划、剧本创作等工作。《非诚勿扰Ⅱ》里一首“见或不见……”的小诗,2008年20期——《见或不见》,捧红了”被侵权“的作者:扎西拉姆·多多。见或不见的“正版”——《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被千万网友感动传播。扎西拉姆·多多是虔诚的佛教徒,在其作品中也多有体现,如《这样爱》等。
行者多多继续她漫长美好的心灵旅程。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多多将视角放在旅行途中那些不经意的人和事上,虽然不经意,却让人久久不能遗忘,也许,这就是佛教所说的缘分。通过文字,我们与多多结缘;通过多多,我们与佛结缘。
内容简介
妄语
寮房院外,薄纸简张贴了一副对联:“心如朗月连天净,性似寒潭彻底清。”每日经过倒也视作寻常,只是今夜忽而发觉,联中所描摹之性状,实在难得。吾等心怀,怀忿怀嗔而难释;彼之性情,轻慢轻浮而难降,此之为多,且由来已久。
风寒露重薄衣衫,烹茶煮豆邀僧家。换盏之间语攀谈,何事舍俗入伽蓝。感世道之荒唐?恐世途之仓皇?笑世人之张狂?悲世事之虚妄?寻世外之良方?疗世上之沧桑?松下数度问衲子,子不语。
印度式慵懒与西藏式精进
印度人很懒,富人有富人的懒,穷人有穷人的懒。
富人可以请人在恒河边用一整天,往自己身上抹香薰油,然后在太阳下按摩。穷人可以用一整天在恒河边放风筝,最简单的、报纸糊成的四边形风筝,他们甚至不会站起来,而是半躺着,眯缝着眼,若有若无地牵着一根线。
印度人可以用梵文吟唱一整部摩诃衍那,三个乐手一个歌者,手风琴、锡塔琴加上鼓,一唱就是三千年。可他们却懒得去用文字记录自己真实的历史。所以如果去读印度的历史,看着看着猴神哈努曼就出现了,你搞不清楚那到底是历史还是神话。
印度人对现世人生的懒,是物欲世界里的最后一个堡垒,虽然这个堡垒已经完全被新世纪的价值观所包围,但印度用她骨子里对现世的轻慢和对来世的强烈向往,抵抗着,貌似妥协却根深蒂固地抵抗着。
印度人宁愿用那个连他们自己都轻视的现实人生,来思考神,而神,他们认为就是思考本身——一个内在心念与每一个外在显像,都是神。苦难与极乐,创造与毁灭,爱与恨,都以神之名发生。这种思考,对于物欲的我们来说,尤其像个神话,不是吗?我们从来不肯懒下来,静下来,我们的心里没有任何一个角落可以安放神龛。
我们彻底放弃了未来的自己与精神的自己,那是一种更大的轻慢,还是一种更大的懒?
西藏人很虔诚,又很精进。
很多人一生的愿望,只是由青海,三步一拜走到
《喃喃》作者扎西拉姆·多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