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推荐书
成果名称数控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__刘文波李康举赵林仲兴国刘振江
成果完成单位沈阳理工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_______
申请等级____一等奖____________________
申报时间 2008年11月25日
成果科类_______工学08________________
代码_________0801121_______________
学校网址__________
辽宁省教育厅制
成果简介
成果曾
获奖励
情况
获奖时间
获奖种类
获奖等级
奖金数额
(元)
授奖部门
2007年
品牌专业
10万
辽宁省教育厅
2007年
省级精品课
5万
辽宁省教育厅
2007年
精品教材
2万
辽宁省教育厅
2007年
省教学团队
辽宁省教育厅
2007年
省专业带头人
辽宁省教育厅
成果起止时间
起始: 2005年10月10日完成:2008 年 11 月 20 日
主题词
人才培养模式;项目驱动;技能培养
成
果
内
容
概
述
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特别是,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进程,装备制造业、轮船、汽车、航空、军工和模具行业企业迅猛发展成为辽宁省工业支柱产业,需要大批数控类高技能人才,高职数控技术专业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为了培养企业所需的高技能数控技术人才,于2004年开展专业教学改革,被批准为辽宁省第三批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几年来通过不懈地探索与实践,本课题取得了如下成果:
1、完成辽宁省高职院校数控类专业建设指导性文件,即“辽宁省数控类人才需求分析”的调研报告。
2、建立和实践“1233”型人才培养模式。
3、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成立辽宁博远模具科技有限公司,并成为辽宁省模具、数控两个专业的辽宁省师资培训基地。
4、数控技术专业评为辽宁省示范性专业和品牌专业,刘文波主讲的《数控机床》被评为省级精品课,刘文波主编的《数控机床》获精品教材,数控技术教学团队获辽宁省教学团队称号、刘文波被评为辽宁省数控技术专业带头人。
5、三年来,培养了381名数控工艺能力强的深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为100%,其中208到沈阳机床集团、特变电工集团、沈飞集团、大众一汽集团等大型企业从事数控专业技术工作。
成果内容
1、基本内容:
一、辽宁省数控类人才需求分析
在2003年对省内沈阳、大连、丹东、抚顺等100多家企业和27所学校的走访调研,发现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与企业要求脱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毕业生缺乏工艺经验,实际动手能力还较差,还需要企业的二次培训。其主要原因是:
1、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1)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仍较陈旧,例如数控加工刀具和工艺的教学;教学内容与企业要求不接轨:如CAD/CAM当前我省企业主要采用CATIA、UG、PRO/E以及MasterCAM等软件;
(2)教学过程仍以理论讲授为主,这是造成学生实践环节少工艺水平低,编程能力企业不认可的主要原因。
(3)实训内容与企业生产脱离。实习用的刀具、材料乃至机床都是为教学专用的而非生产型,容易造成学生忽视质量、不注重装夹、找正、切削用量选择等。
2、数控专业师资的实践能力不足
数控技术在近几年的广泛应用,引起了数控人才的大量需求,出现企业与学校争夺优秀数控高级人才,造成数控专业师资、特别是同时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数控专业师资严重不足。
3、数控实训设备条件差,数量严重不足
近年来,受数控人才需求增长的拉动,和国家、省政府的支持,各职业院校均建有不同规模的数控实训基地。但由于生源的急剧扩大,加上实训经费的限制,每个学生的独立动手实际操作机会很少,实训效果并不好。
二、构建“1233”型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进一步明确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并贯穿教学主线,在课程体系上彻底打破学科体系,改变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积极探索和开展工学交替、项目驱动和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探索并实践了“ 1233 ”型教学(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含义是:
“ 1 ”:确立一条教学主线(即以数控工艺为核心的数控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并贯穿教学始终。
“ 2 ”:围绕教学主线,以一体化思想为指导,构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大教学体系。
“ 3 ”:教学上实施理论与实践、工与学、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三个结合。
“ 3 ”: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划分为初级培养、强化教育、综合
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