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县西递村楹联】
〖黟县西递村〗黄山,古称黟山,黟县因山而得名。黟县境内连绵的群峰与黄山联为一体,在历史上曾阻碍了古黟与外部世界的交往,造就了黟县“世外桃源”般的生态环境。中国著名古代文学家陶渊明受到这一特定环境和风情的启发,写下了不朽名篇《桃花源记》,从而使黟县自古享有“桃花源里人家”的美誉。西递村位居黟县城东8公里处,原为东源乡政府所在地,现改为西递镇。因位处徽州府之西,曾设“铺递所”而得名,古时还称作“西溪”、“西川”,均取水势西流之意。。西递村是一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该村源于公元11世纪,发展鼎盛于14-19世纪。20世纪初,随着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解体,西递村的发展也日趋缓慢。由于历史上较少受到战乱的侵袭,也未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村落原始形态保存完好,始终保持着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现保存的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均已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的西递古民居建筑群,被国内外游客和建筑专家赞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华夏第一村”。西递村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体现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在2000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皖南古村落——西递(英文名称:Ancient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 - Xidi)》。西递村的老楹联很多,说的是如何做经商、如何做人、如何忠、孝、礼、义,对今天仍有很多益处。明清时期的西递人,甚至是徽州人都是读着、看着这些楹联做人、处事、经商、做官的。因此,明清时期徽州出了许多达官显贵、商贾富户。官,大多是儒官;商,大多是儒商。在西递村许多显赫的人家所留下的建筑,就是见证。西递村上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文化遗产。如今的西递村已非昔日可比,不仅荣获全国仅有的两处(另一处亦是黟县的宏村)以民间古建为代表的文化遗产称号,其旅游业也如日中天,成为西递人引以自豪的事情。
谈泊明志;
清白传家。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友天下士;
读古人书。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梯山航海;
裕厥嘉猷。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联意说:欲发家致富,就要不辞辛苦,翻山越海,外出经商。精明的西递人,把内心对航船的崇拜,巧妙地融入村落的整体布局中,使之与所处的地形、地貌自然和谐地统一起来,以此告诫自己的子孙后代,应如何在充满竞争的学海、宦海和商海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苍天不负苦心人,西递村真大吉在发,胡氏宗族曾经鼎盛数百年。
会心今古远;
放眼天地宽。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德从宽处积;
福向俭中来。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有花方酌酒;
无月不登楼。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是是非非地;
明明白白天。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许多对联,实际上是对于人生与世界的一种理解和感悟,以及感悟后自己的人生信条。要提高人生的境界,感悟是最重要的。黟县西递村所居之众,大都是躲避兵燹和战乱从外地流离逃亡过来的。经过巨大的恐惧和颠沛之后,来到这青山绿水的桃花源,将一切纷扰和争斗撂在一边,当与自然的直接面对时,往往就有一种“相看两不厌”的深层沟通和对话。昔日的纷乱和今日的宁静,恍若隔世。这时候就会产生许多心灵感悟,很多对联,就是此种发自于心灵的喟叹。然后人生就是在这种深解“三昧”的喟叹中,圆融地走向一种自在。
守身如执玉;
积德胜遗金。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静者心多妙;
飘然思不群。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此联意境极好,类似宁静方能致远,达者才能智慧。
百代祠堂古;
千村世族和。
——佚名题黟县西递村胡氏宗祠
宗祠是家族的博物馆,据史志记载,“原先西递的30多座宗祠,经过数百年的历史变迁至今保存完好只有4座了。”一直对宗祠很有研究的胡晖生老人,在谈到宗祠的巨大变迁时,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祠曾被认为家族完整性的象征,过去用于祭祀祖先,商议宗族大事的胡氏祠堂现在被开放设立为旅游景点,记者在西递走访时,看见经过数次历史浩劫保存下来的3座胡氏宗祠,现在里面只剩下空落的框架,和一些保存
黟县西递村楹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