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与家庭
社会科学系社会学教研室严念慈
《婚姻与家庭》课程安排
第一章婚姻的选择
第二章婚姻的缔结
第三章爱情与婚姻
第四章家庭和家庭结构
第五章家庭人际关系剖析
第六章家庭危机
第七章家庭调控
第八章家庭变迁
第一章婚姻的选择
第一节婚姻的自然前提——性
一、两性差异的生理依据
细胞核中的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
男子:XY 女子:XX
父亲提供的性染色体是X和Y两种
母亲只提供X一种,不起决定性别的作用
第一节婚姻的自然前提——性
二、两性结合的行为驱力
动物的性行为是出自本能的刻板表现形式,具有季节和发情期的限制,而发情期的消失,是人类祖先从动物转化为人的分界点。
人的性机能、性行为受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直接影响,同时由于人是社会的生物,这些因素又直接受社会因素的制约,主要是性环境、性文化、性道德。
第二节婚姻的选择
一、择偶理论
关于结婚的动机,德国社会学家L·穆勒认为:结婚的动机在于经济、子女和感情三大因素。根据时代的变化而不同。上古时代经济第一,子女第二,爱情第三。中古时代子女第一,经济第二,爱情第三。现代则是爱情第一,子女第二,经济第三。
Why?
一、择偶理论
(一) 择偶的个人主义解释
1、生物学解释
婚姻的选择是以本能、遗传和生物因素为基础的。本能驱使男性去接近女性,本能是人类行为的基础,人类行为是基本本能的反映。而性本能是行为控制中最重要的因素,因而生物本能构成婚姻的基础。
评价:片面的观点。婚姻有社会属性,是一种社会行为和过程。
(一) 择偶的个人主义解释
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
认为人们倾向于与他或她的异性父母类似的人恋爱和结婚,这种倾向是无意识的,集中表现为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
评价:目前尚无事实论据证明该解释,但是现实社会中大量存在这种案例。
(一) 择偶的个人主义解释
3、互补需要理论
配偶倾向于以互补需要为基础进行相互选择。当年龄、种族、宗教、住宅、社会经济地位、受教育水平等社会因素表现为择偶中的个人动机时,此动机势必是互补的而非同一的。人们倾向于选择那些能为最大限度地满足提供可靠保证的人做配偶。如性格上的互补、经济与外貌的互补等。当然这一理论只有在择偶自愿和文化鼓励男女之间的婚前互动的社会条件下才能成立。
评价:对这一理论存在争议,是否正确还要验证。
(一) 择偶的个人主义解释
4、同质性理论(同类匹配)
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人相互更具吸引力。这些相似点可能是生理、心理或社会的。其中价值观的相似更为重要。如志同道合,孙中山和宋庆龄。
门当户对:同质性理论是对“门当户对”的进一步定性化。
一、择偶理论
(二)择偶的社会文化解释
1、角色理论
人们倾向于按照社会、亚文化和家庭的规定来对角色提出期待。角色就是指适合于某种既定地位——丈夫、妻子、男性、女性等的一套社会期望。个人以角色一致、角色相容或者求婚、婚姻和家庭角色的一致为基础进行选择。可能结婚的夫妇是具有类似的角色界定和期待的男女。
婚姻与家庭 社会科学系社会学教研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