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让预设与生成共舞.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让预设与生成共舞
在课堂上,很多教师会有这样的体验:课前备课分明是这样设计的,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情形却与先前的设计相去甚远──有时是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设计背道而驰;有时是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消耗了时间……它就是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随着课改的深入,“预设”和“生成”这对互相对立的概念已不断的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通过“预设”去促成“生成”,如何通过“生成”去完成“预设”的问题。我们关注“生成”并非摈弃“预设”,只有两者并重,让“预设”和“生成”和谐共创,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精彩。
一、预设——生成的起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已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一切的预设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新课程的课堂。那么如何有效的预设呢?
1、预设生动的情境
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语文是新课程课堂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他体现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的意图,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和态度。”我在执教《瀑布》一文,就创设了情境导入,用美丽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切题的导语预设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欲望,为文本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2、预设学生的“已知”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他的作品中有过这样的一段经典表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而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因此,在进行课堂预设的时候,要分外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例如在学习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时,通过复习性问题的预设,意在激活学生的“已知”,为学生学习本文奠定了基础,扫清了障碍。
3、预设学生的“未知”
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对于一篇文章,学生可能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多少,又有哪些是有可能不知道的,“未知”的,教师应该“心中有数”,因此,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要有“弹性区间”,对过程要多作假设:学生会如何说?我又该如何引?不妨多模拟些情境,多估计些情况,使预设更有宽度、厚度、深度和广度,在横向、纵向相结合的预设中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如一老师上《草船借箭》,一学生提问:“从课文内容看,诸葛亮不是向曹操借箭,哪有这样借的?倒不如说是“诈”或“骗”,所以我觉得这个课题不准确。”学生的质疑是教师始料不及的,但只要教师在课前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以生为本,在预设中充分的尊重学生,提供学生探索“未知”的时间与空间,适时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景(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就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从而也使课堂精彩纷呈。
4、为生成而预设
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要预设,而且要善于预设。这种预设更多地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精神生活。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我们的备课要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

让预设与生成共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h900965
  • 文件大小26 KB
  • 时间2018-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