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举制看当今人才选拔
2003-03-13 16:58:03
......................................................................................
南方网讯
内容提要:当今中国公职官员竞争上岗制度与过去的科举制均试图探索客观、公正、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选拔“德才兼备”人才的机制,但两者在操作中碰到的难题十份类似。本文试图借助这种类似性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探索人才选拔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科举制人才选拔考核竞争上岗德才兼备
官吏及人才的选拔是关乎国家兴亡的大事。每个封建朝代、每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选拔标准和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曾对后世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在中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要数科举制。如何评价科举制?当今中国的公职官员选拔制度可以从过去的科举制中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本文试图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一、中国的科举制曾经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但存在的问题相当明显,有许多可以吸取的经验教训中国科举制始于隋朝,立于唐朝,废于清朝光绪年间,在中国施行了一千四百多年。科举制曾经是支撑中国官僚政治高度发展的杠杆,同时也是中国整个官僚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曾经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古最好的拔取真才的制度。”①这里讲的“中国的考试制度”主要是指科举制。
科举制在选拔人才方面有历史性进步:一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变相世袭的九品官人制等局限,对选贤任能、防止任人唯亲有一定的作用;二是在社会上形成“公平、公正、合理”的表象,事实上,它也确实比别的选人方法更能体现公平。科举制对维护封建统治也起到重要作用:一是给民众一线可以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摆脱社会地位低下状况的希望,这种希望能够使老百姓忘却利益冲突与阶级对立,安分守已地服从封建统治;二是通过对考试内容的限制,更好地控制人民的思想,人们为了做官,就必须埋头于儒家经文、诗赋之中,使统治者可以按照统治需要
“塑造”国民,并防止通过考试当上官吏的人离经叛道。
王亚南在其所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中,对科举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指出了科举制存在的缺陷:一是科举制本意也许是在人事升沉上或在仕途的控制上体现“平等”的思想,让一般所谓“下品”或“寒人”也有上达的展望。但是科举制并非唯一的入仕方式,如清朝就以科目、贡监、荫生为正途,荐举、捐纳、吏员为异途。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科举制本身所应体现的平等性;二是科举制一面昌言科举取士,一面又用种种方式抵消科举取士的作用。在科举制之外,又为专制君主保留亲自钦定的制举方式,为其他大官僚保留诠选、选授、衡鉴一类的拔用方式,再加荫补、捐纳等,不但会影响到科举的名额,并会多方限制已录取待任及已录用待升迁者的做官机会;三是科举考试内容与科举制宣扬的选择人材的目的,完全不相符合。笼统的经义,特别是以各种文字格式讲经载道的八股,可以说是与实际政治毫无关系,而抒情言性,吟花弄月的诗赋,更是相去十万八千里;四是科举制虽然也希望能达到选贤任能的目的,但它的更大目的,却在于把人的思想拘囚于一定范式中,在于使人的意志集中到一定目标上,在于以形式平等的文化手段,模糊知识水准逐渐提高了的一般人士的种族或阶级意识;五是科举制充分发挥了由儒家政治哲学立下坚实基础的做官第一主义,使“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更深地根植于国人的深层意识之中。②改革开放以后,久违了的通过考试或竞争上岗选拔人才的方法又得以采用,并成为我国人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考核录用提拔公职官员是现代官僚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和基本要求,而现代的考核录用制度又脱胎于科举制,今天的公职官员考试录用制度在程序上与科举制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我们有必要通过对选拔封建官僚的科举制度的考察,分析其中的利弊得失,作为今天公职官员考试录用制度的借鉴,使考试录用制度真正起到甄别人才、选拔人才的作用。
二、要有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否则难以保证考核的公平公正合理,难以避免选拔出庸才或“准”贪官与过去的模式比较起来,通过考核和竞争来选拔人才,毫无疑问是一种较为科学和合理的模式,但如果没有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它也只能是一种空的摆设,甚至有可能为“合法”滥用权力创造条件和依据。
旧中国的科举制有较为完善的选拔考试制度,有相当多的防范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贪污贿赂等的措施。如宋代的科举改革,“考生在经过州试和省试之后,还必须要经过有皇帝亲自主持的复式-殿试,以有效地防止考生与考官之间形成门生与恩师的私恩关系,结成朋党,干扰政事等现象的发生。……为了防止科考有弊,……对主考官实行'锁院'制,规定考官在考试期
从科举制看当今人才选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