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中的期待视野与期待遇挫
李震海
【专题名称】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读本)
【专题号】G31
【复印期号】2008年10期
【原文出处】《中学语文》(武汉)2008年5期第22~24页
【作者简介】李震海,湖北大学文学院。
“期待视野”又称“期待视界”,是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姚斯在《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现代图式理论中的‘图式’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巴特莱特提出来的,他认为图式是一个人用于同化新信息和引起信息回忆的现有知识,作者注)。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就叫期待视野。在具体的文学阅读过程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这三个层次。”这里我们需要引进胡塞尔的“前意向”理论来加以说明。“‘前意向’是一个现象学概念,每一个最初的建构过程都是由‘前意向’所激起的,这些‘前意向’据此来制造和采集即将到来的事物的种子,并使之开花”。在阅读过程中,伊瑟尔借用“前意向”来说明读者对文本的某种期待,即读者在文本不断展开的句子阅读中,会因某原先的审美经验而激起某种期待,即期待下文会出现符合其审美经验所熟悉的句子。
任何读者总是带着自己的认知图式去阅读的,这种“期待视野”潜存于读者的大脑,支配着阅读活动的全过程。包括阅读主体的认知结构即读者阅读前所具有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思想水平、审美能力等等。这种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形成,对学生的阅读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这里“阅读期待”实际上就是姚斯所说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在阅读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这就是在阅读作品时,具有广博的社会性期待视野发挥作用的表现。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清楚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期待视野”,正确把握学生的“期待视野”,提高每个学生的阅读质量。
一、阅读“期待视野”的形成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受着不同的文化教养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在长期的生活中,每个学生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这些都影响着一个人的阅读“期待视野”。如,鲁迅先生曾说过:“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的是《易》,道学家看见的是淫,才子看见的是缠绵,革命家看见的是排满,而流言家看见的确是宫闱秘事。”
。即学生的性别、年龄、气质等。一般来说,男学生多期待豪放、大气的感情宣泄,而女学生则多期待婉约、细致的情感体验。
总的来说,情感态度、价值观、生活经验、生理机制等构成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结构图式”,即“期待视野”。
二、利用“期待视野”,提高阅读质量
,即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经验。譬如,学生在学完散文“形
语文阅读中的期待视野与期待遇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