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
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立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再贬儋州。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擅长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苏轼的成就:
诗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背景:乌台诗案和黄州被贬
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文字狱,苏轼出身卑贱,却能以才华横溢而得到宋神宗的赏识,成为当时文坛大学士,引起了许多贵族文人的不满。再加上苏轼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引起了身居要职的许多官员的不满,于是他们从苏轼的诗文中找罪证,用牵强附会的手法指控苏轼有谋反之心。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被逮捕,差点遭受杀害。后被贬谪黄州,亲自躬耕于东边的山坡上,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因此号苏东坡。
苏轼绝命诗
《狱中寄弟子由》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千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狱中寄弟子由》其二: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有趣的是,这两首诗使苏轼逢凶化吉,死里逃生。当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投狱中,绝望之余作此诗,传到宋神宗手里,神宗看后大为感动,对他从轻发落,贬到黄州。这就有了苏子泛舟赤壁,忆古抚今,千古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及前后《赤壁赋》也得以诞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周瑜
小乔初嫁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诗
人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一樽还酹江月
人物形象
雄姿英发
年老无功
为什么诗人要想到周瑜呢?
对比当中,感叹自我
关于“赋”
“赋”的名称最早见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赋在艺术表现上必然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中唐时期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串讲课文
壬戍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
属客:劝客人饮酒。属:倾注,引申为劝酒。
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
窈窕之章:指《月出》篇中《月出皎兮》一章。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苏子与客人在赤壁山下的江面上泛舟游览。这时清风徐来,水面上风平浪静。主人举起酒杯一边向客人敬酒,一边朗诵《明月》的诗篇,吟起“窈窕”的篇章。
前赤壁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