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读书报告.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读书报告
书名:《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
作者:许明龙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一、本书主要内容
本书主要分为5章:沟通东西的媒介、传教士与中国文化的西传、欧洲“中国热”盛况、中国文化与欧洲思想、“中国热”降温及其原因。第一章谈到的沟通东西的媒介,包括商品和东来的欧洲人以及西区的中国人。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那时去往欧洲的中国廖若晨星,前来中国的欧洲人则比较多,而这些欧洲人当中的大多数是以传播福音为己任的罗马天主教传教士。第二章传教士与中国文化的西传,主要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对来华的欧洲传教士做一番事实求是的分析。传教士的活动大致可分为四类:1、传教;2、为皇帝和宫廷服务;3、向中国传授西学;4、研究并向欧洲介绍中国。特别是第4点,是欧洲能够更加的了解中国,为中国热奠定基础。第三章描述了欧洲“中国热”盛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欧洲人写了很多有关中国的巨著,比较典型的有《中》等等。2、很多中国经典书籍被翻译成西洋文字,传入欧洲。《诗经》、《中国闲哲孔子》、《中国通史》等都被翻译。3、欧洲模仿建造中国式的园林和其他建筑,上流社会追逐中国的情趣等等。第四章讲述了中国文化与欧洲思想。在十八世纪,欧洲思想家对中国的论述分为两种:“颂华”和“贬华”。“颂华派”却对中国持肯定态度,主张从古老的中华文明吸取有益成分为欧洲所用。这种观点在18世纪的欧洲占上风。代表人物有莱不尼茨、伏尔泰。“贬华派”对中国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但到了十八世纪末却几乎成了主旋律。代表人物有孟德斯鸠、狄德罗。在本章的最后还阐述了中国文化对欧洲思想产生的影响。第五章主要讲述了“中国热”降温及其原因。常言道,花开自有花落时,在欧洲持续了百年左右的“中国热”逐渐降温直至完全冷却,也是必然要发生的事。该章从欧洲在华传教事业衰落、公众兴趣转移、中国形象改变、欧洲思潮发展等来说明
“中国热”的降温,进而客观的分析降温的原因。
二、感受
中西方大规模的接触和交往是从19世纪开始的,是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引起西风东渐,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传统中国社会。鲜为人知的是,在这西风东渐之前,有一股强劲的东风西渐。《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告诉我们,18世纪欧洲曾掀起长达百年的中国热。不少欧洲人如醉如痴地欣赏和赞美中国文化,将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理想的国度。那时中国在欧洲人眼里的形象与鸦片战争以后那种落后、衰败的形象迥然不同。15—16世纪,欧洲人对外殖民、扩张,打破了东西方长期彼此隔绝的状况;16世纪起,欧洲人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大批精美的中国商品连同商人和传教士对中国的宣传让欧洲人发现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新世界。所以说:“没有欧洲商人和传教士来华,就不会有欧洲的中国热。”
我觉得,该书分析欧洲的“中国热”有两个层次:俗的层次和雅的层次。俗的层次对中国的兴趣偏重于物态文化,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述这方面的表现:那时,中国的商品抢着买,关于中国的书争着读;凡尔赛宫的舞会上,国王身着中国服装出现在满朝文武面前;塞纳河边的戏园子里,男女老少聚精会神地观看中国皮影;国王的情妇养金鱼,大臣的夫人乘轿子;阔人在私家花园的中国式亭子里闲聊,文人端着景德镇的茶碗品茶……。作者认为这一层次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停留在比较肤浅的表面,这种中国热虽然表明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的仰慕和

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读书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iwenfei1314
  • 文件大小38 KB
  • 时间2018-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