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第三段话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
此文是篇驳论,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力,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要学好这篇文章,首先要了解一些孔子《论语》的常识和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历史背景。
春秋末和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大变革时期。由于诸侯国之间以及内部的政治斗争十分激烈,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从而造成一个“士”的阶层,主要指的是知识分子。当时在学术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号称“诸子百家。”这百家中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儒家的创始人是孔丘。孟轲是儒家学派的第二号人物,称“亚圣”。她们的理论和思想,后被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提出“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积极创办私学。虽然他的思想统治了中国近两千年,但他个人身世并不那么得意。早年他在鲁国做官,最高的职位是大司寇(相当于现代的司法部长),后来被大贵族排挤,只得出走,周游列国到处说教,但始终没有被重用。晚年又回到鲁事史《春秋》,整理了“六经”,并教了许多学生,对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论语》(将有关的言论编纂成书的意思)是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这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主要记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是谁记录的呢?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全书共20篇,492章。是我们了解孔子的哲学、政治、教育、伦理和文艺等方面的思想的主要书籍,是研究儒家思想的一部主要著作。
由于《论语》是语录体的,故语言概括、简洁。这是它的长处,但文学性并不强。(我们之所以作为名著来讲,因先秦、两汉时期文史哲是不分的)作为记叙文,它很少记叙;作为论文,它只有论点,缺少论据。我们选的这篇《季氏将伐颛臾》可以看作是一篇驳论文章。主要记的是孔子和他的学生冉有、季路的一席谈话,驳得简而有力,值得一读。
文章题目是《季氏将伐颛臾》,季氏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伐颛臾?开头还说冉有、季路见于孔子,这冉有、季路又是谁呢?他为什么要见孔子?故先要了解这方面的问题。
在春秋时期,社会已开始大动乱,周朝王室的统治力量已经衰弱,诸侯兼并,出现大国争的局面;而在诸侯国内,宗室的统治力量正在衰弱,掌握朝政的卿大夫之间的权力之争也很激烈。据历史记载,孔子所在的鲁国,在不到30年内,曾发生两次卿大夫瓜分宗室的重大事件。从鲁隐
季氏将伐颛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