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文脉有感读《大学国文》有感
作为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系列教材之一,我们希望这本《大学国文》能成为大学生接近国学、对话传统文化的一种桥梁式的文本。进入我们编选视野的文章,中国古代作品是选择的重点。按照目前大家都能接受的观点,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学术,它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精神的凝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这本教材所选择的篇章,既是历代先贤们思想、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又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因此,本书所编选的作品,多属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
《大学国文》选录精讲课文128篇,泛读课文617篇;简编本分37个单元,精讲课文97篇,泛读课文575篇。它涵盖了自《诗经》、《楚辞》、先秦散文到现当代文学三千多年,就文体而言包括诗、词、曲、赋、戏剧、小说、散文各类文体;就内容而言更是包括了反映战争、爱情、咏史、怀古、咏物、咏节序、登临悼亡、思乡怀归、游子思归、哲理人生、山水田园、民生疾苦、倡廉刺贪、兵祸战乱、孝悌亲情等,几乎涵盖中国文学各种题材,也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每个单元突出一个内容专题,系统拓宽阅读的范围和视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个年代,没有现在的灯红酒绿的不良诱-惑,也没有现在这样的考试的压力。人们求学都是在一种自愿,为求得真理而慷慨以赴的心理去学,有的时候,零压力才是最大的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压力之大实在是令人发指!同样是学,但是心理、目的却不一样了,变得失去了“纯”与“真”。充满着功利的明争暗斗,互相竞争,学好了,出人头地;学不好,完戏!试问,在这样一种境况下,誰还去管“知识”是什么?当他完全沦为金钱与权力交织的谎言时,那些高喊着“季老之后再无大师”的人不觉得可笑么?难道,真的当某一天,中文完全变成纯粹用来交流的工具时,你们就可以心安理得的去赚你们的钱了吗?
话说到这儿,我又想起当初19校长李安刚说的话:“现在培养的是均衡,要全才,像那韩寒,那不愿意学理科,那是偏才,要不得。”这句话,我个人是不同意的,倒不是我是韩寒的‘粉丝’之属来打抱不平的。我不同意的理由是:国家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365行。行行出状元,你“全才”了,什么都会,但都不精通,这是人之常情,毕竟,一心多用所耗费的精力在那里摆着。好,现在要造汽车了,来了“人才”,都懂,知道车轱辘是圆的,车子是方的。但你让他实打实的干,就不行了!不行了吧,你能说他无能吗?一样知道车轱辘是圆的,车子是方的。这就是“高分低能
读中国文脉有感 读《大学国文》有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