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问题教学法照亮初中历史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被广泛应用。新课改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历史学科既具有客观的也具有主观的特点,所以,我们应结合新课改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的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新课改提倡的教学方法之一。
1分析问题条件,构建问题模式课堂教学
问题教学模式必须考虑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把大问题转化成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教给学生学习策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产生解决这一认知困难的内部需求,指导学生启动思维,从而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就要引导学生从分析问题的条件出发。教师在问题教学中,既要设计好问题,又要有明确指向的引导、点拨和示范,这就是引导学生发问,是讲、练、思的融合,是开展教学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机结合。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鸦片输入对中华民族造成如此深重的灾难,那么清政府中为何还有人反对严禁鸦片呢?”“中国的禁烟运动是引起鸦片战争的原因吗?”在学习《辛亥革命》时,学生提出疑问:“同盟会的纲领没有反帝的内容,孙中山对帝国主义仍存幻想,怎么能说辛亥革命具有反帝性质呢?”种种问题的提出,说明了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探究这些问题,对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清政府的腐败、分析鸦片战争的性质、辛亥革命的性质都是非常有益的。
2设计问题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如果能不断被一个设置的带有悬念的问题吸引,学习的积极性就会不断高涨,从而加深了对所学知识和理解。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的时候,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没有虎门销烟,英国还会继续发动鸦片战争吗?”在引导学生思考并对英国侵略者发动战争的本质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之后,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设计提问,再度刺激学生对侵略者的本质做进一步的思索,如,“在鸦片战争之前,如果中国对英国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逆差,那么英国还会发动鸦片战争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就把引导学生将注意力向当时中英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多方比较上做进一步的转移。当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了英国资本主义掠夺的本质和侵略的特性后,还可以再度引入学生思考:“英国对中国的侵略和随后俄国对中国的侵略有什么不同?”这样又把学生探讨的积极性引入到不同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目的的探讨上来了。从头到尾,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都很高。
3捕捉学生感兴趣问题,提高理解和记忆的效果
学生越是感兴趣的问题,理解和记忆的效果就约好。特别是流行的影视剧、歌曲等作品。如果把这些生动有趣的材料和课文联系在一起,学生会感到新奇有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学习“孝文帝改革”时,用这样的方法引入新课,让学生观看电影《花木兰》,同时结合《木兰诗》,向学生提问:对“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提问:“这句诗词告诉我们花木兰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从影
片人物的服饰,可以看出他们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为什么会这样呢?是我们把古诗词翻译错了,还是电影搞错了?让我们一起从课本中寻找答案”。通过这一矛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上课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后面的教学就迎刃而解了。接着讲解:《木兰辞》是一首民歌,有人认为故事发生
用问题教学法照亮初中历史教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