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天返先天
后天返先天是道教修道的基本原则,但在道教研究中,人们至今还未对这一重要的修道原则做过系统的研究。什么是先天与后天?为什么要后天返先天?后天返先天的实质是什么?后天返先天的方法和程序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澄清。本文根据自己对道教中有关后天返先天的考察,对上述问题做出了一个系统的阐述。希望它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一、何谓先天、后天?
何谓“先天”、“后天”?在道教中,先天与后天主要是指构成人体的精气神的先天与后天。道教认为,人体是由形气神组成的一个统一体,其中最重要的又是精气神,故有“人生三宝精气神”之说。但在道教的理论中,人体的精气神又有先天与后天之分,而且先天精气神和后天精气神在人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存在着差异。那么,究竟什么是先天精气神和后天精气神呢?先来看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根据道教的认识,“先天之精”又称之为“元精”,它来源于先天,无形无象,至精至微,是人体得以产生存在的基本物质,同时也是元气化生的物质基础。《武术汇宗》说:“何谓先天之精?元精是也。元精发于肾之元气,从虚极静笃中来,则精乃清。”[1]“后天之精”则是指人们在性活动中排泄的精液,所以也把它称之为“交感之精”或“淫佚之精”。道教认为,后天之精产生于后天,为先天之精所化,其作用主要是繁衍后代,而其过多的排泄则会使人精血耗伤。正因为如此,所以道教强调修炼应以炼先天之元精为本,反对把修炼的着眼点放在后天之精上。故张伯端说:“炼精者,炼元精,非淫佚所感之精。”[2]关于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修炼中的地位,《养生秘旨》有一个更进一步的说明:“或曰:炼精者,炼元精,非交感之精,岂在淫欲之断乎?不知元精与淫佚之精本非二物,凡人未交感时,身中无处有精。《内经》云:肾为精府。又云:五藏各有藏精,并无停泊之所。盖此时精皆涵于元气之中,未成形质,惟男女交感,此气化而为精,自泥丸顺脊而下,至膀胱外肾而施泄,则此精即为渣滓之物,而曰交感之精矣。是其生于真一之中,则为元精;漏于交感之中,则为淫欲。……是以修仙家只留得精住,则根本壮盛,生气日茂。若欲心不息,灵根不固,此精日耗,元气日少,渐渐竭尽而死矣。”[3]
关于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按照道教的认识,“先天之气”是指“元气”,“后天之气”则是指“呼吸之气”。先天之气之所以称为元气,主要是强调它的本原意义,认为元气是生命的本原,是生命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和根本动力,它不是在生命产生之后才出现的,而是在生命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且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才使生命得以产生。王道渊《入药镜注》说:“先天气者,乃元始祖气也。此祖气在人身天地之正中,生门密户,悬中高处,天心是也。神仙修炼,止是采取先天一气以为丹母。”[4]李涵虚说:“天元者,天地以阴阳五行化生人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生人之气,元气也。父母未交以前,此气存于穆。父母施受之际,此气降于厥初。……此气甚灵,灵则有神,神即为元神。此气甚清,清则至精,精即为元精。胚胎未生之前,其中止有元气,而无后天呼吸之气。”[5]呼吸之气则不然,它是人在出生之后才产生的,所以称之为后天之气。王道渊《入药镜注》云:“后天气者,乃一呼一吸,一往一来内
论后天返先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