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咏史诗三首》教学设计.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咏史诗三首》教案
《金铜仙人辞汉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咏史诗的有关知识及其鉴赏要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来体验诗歌比喻、对比、夸张、用典等表现手法。掌握诗歌侧面落笔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诗人所处的背景,理解诗人对时代的反思和生不逢时的感慨。 
教学重点: 诗歌用典、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诗歌语言品析,诗歌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的身世之叹。 
教学过程: 
一、咏史诗的知识点回顾: 
1、咏史诗的特点: 
凭吊古代人或事,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的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后的沉思,蕴含了作者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2、咏史诗的内容: 
1)对人或历史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 
2)通过仰慕凭吊古人,感慨身世,表现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苦闷。 
3)对昔盛今衰的感叹,咏古实为伤今,讽喻社会现实。 
3、如何鉴赏咏史诗: 
1)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用典。 
2)揣摩历史,了解古人意图所在。 
3)联系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推敲作者对此的态度,古今的联系。 
4)归纳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咏史诗的主要表现手法:用典诗歌中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包括对现实生活些问题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5、如何分析咏史诗的用典手法; 
(1)了解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 
       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的诗歌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唐以后的诗歌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用典 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学习<金铜仙人辞汉歌> 
(一)作者介绍: 
李贺,字长吉,昌谷(今河南宜阳)人,以乐府诗著称。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极度浪漫主义风格。诗中反映出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强烈不满,对劳苦人民的疾苦亦寄予关切。但也有一些作品流露出人生无常的阴郁情绪。 
其诗作中《李凭箜篌引》、《秋来》、《马诗二十三首》《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皆著名,他为人文思敏捷,诗作在语言上十分讲究,修辞手法极其多样,他以二十七岁英年离世,常与王勃等为后人引作“天妒英才”之力例,然已成绩斐然,假能天赐凡寿,使有圆熟之机会,则我华夏当又添一李白矣,此诚可喟也!  
(二)学生结合并序,了解本诗的背景: 
自从天宝末年爆发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一蹶不振。宪宗虽号称“中兴之主”,但实际上他在位期间,藩镇叛乱此伏彼起,西北边陲烽火屡惊,国土沦丧,疮痍满目,民不聊生。诗人那“唐诸王孙”的贵族之家也早已没落衰微。面对这严酷的现实,诗人的心情很不平静,急盼着建立功业,重振国威,同时光耀门楣,恢复宗室的地位。却不料进京以后,到处碰壁,仕进无望,报国无门,最后不得不含愤离去。《金铜仙人辞汉歌》所抒发的正是这样一种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 
(三)学生诵读品析,小组讨论。 
(四

《咏史诗三首》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h900965
  • 文件大小34 KB
  • 时间2018-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