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摩托车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1我国摩托车行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摩托车自主生产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后,藉由改革开放的大潮,国营摩托车厂逐步成长壮大。1993年,我国摩托车产量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首位。1997年,全国摩托车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2006年我国摩托车产销量首次突破2000万辆,超过世界总量的50%。
我国目前己经成为世界公认的摩托车制造和消费大国,并连续数年位居世界摩托车生产量第一的宝座。虽然我国的摩托车企业能生产十多种排量、2000多个品种,但是这光鲜的数字背后,却透露出我国摩托车发展的隐忧:技术含量低、质量参差不齐、同质竞争剧烈,造成企业无力创新,行业内恶性竞争加剧。经过几年的发展,一部分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已经将经营的重点瞄准了海外市场,力图从出口中获得资金,反哺国内市场经营及企业长久发展所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摩托车工业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是我国机电产品类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我国自1993年成为世界摩托车生产第一大国以来,产销量一直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稳步上升。2004年,年产量突破1700万辆,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产值占我国GDP的1%左右;出口量超过400万辆,创汇达到14亿美元,为国民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和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摩托车行业为适应这一市场的变化,与时俱进,发奋图强,正在进行着一系列深刻变革。这些变革主要是围绕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拓展国内外两大市场,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把摩托车产业做大做强这一战略目标来展开的。其主变革表现为:
摩托车企业集中的三大板块已经形成
经过多年整合,摩托车行业以重庆、江浙、广东三大整车生产板块为主体的竞争格局已初步形成。今后几年,以三大板块为核心的重组整合的趋势将更加凸现。这三大板块的产品各有所长、各具特点。
摩托车企业实力划分的三个层次已经基本形成
目前,我国摩托车企业从实力看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约10家企业,占市场份额50%以上,这些企业规模大,技术实力雄厚,市场占有率高,品牌意识较强,年产量均在50万辆以上;第二层次约为20家企业,占市场份额的25%左右,年产量在20万辆以上;其余企业则属于第三层次,这些企业多为组装生产,规模不大,技术力量比较薄弱,产量在5万辆以下,部分企业的经营状况较差,在未来的竞争中属于被淘汰的对象。
(3)国家宏观管理政策加强,技术标准不断升级
近几年,国际加大了对摩托车行业的监管力度,对摩托车及其发动机产品全面推行了3C强制认证,发布了《摩托车生产准入管理办法》、《摩托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等法规文件,加快对涉及安全、环境保护等技术标准的提升等。这些法规、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摩托车行业内部的改革,促进了摩托车产业的发展,规范了摩托车产品市场,对摩托车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摩托车销售市场主体发生了变化
目前,我国禁限摩城市已达170个之多,今后可能还有上升的趋势,很多原本以大中城市及沿海开放地区为主要市场的企业受到了很大制约。为此,大部分摩托车企业调整市场营销和开发策略,纷纷转向开拓农村市场和海外市场,及时跟进并推出了多款适合
我国摩托车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