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果树生产现状与改良
摘要:自1984年果品购销改革以来,我国果树生产有了飞速发展,果树总面积、总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但在果树单产、果品质量、国际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远逊于先进国家,其核心问题是果品质量欠佳,高档果品太少,销售流通受阻,产、供、销分离等,成为制约果品增效、果农增收的瓶颈,因而若想去得丰收高产,就必须充分认识果树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果树生产 现状 问题 解决途径
1 我国果品质量的现状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果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如苹果,良种比率已达70% 以上,优质果率已逾1/3,重点苹果产区如山东半岛,苹果优质果率已高达80% 以上。但是,仍未摆脱重栽轻管、重产量轻质量、重采前轻采后、重直销轻加工的被动局面。管理中盲目密植,片面施肥,单纯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等,以至于许多园区产量虽高,而质量较差,出口率极低,用于加工的数量很少。许多果品,尤其大宗果之中,低档果出现了地区性、季节性、结构性的过剩,导致了严重的价格下滑,连续几年出现了卖果难的现象。
2我国果树生产存在的问题
,一味重视产量忽视质量,无论是外观、形状,如大小、色泽、整齐度等,还是内在质量如糖度、矿物质、微生物等营养成分含量都不高。优质果只占总产量的30%,约有50%的大路货随产量的增加价格下降,还有20%的劣质果没有市场。
,苹果、梨、柑橘所占比例过大。%,%,而在这些树种中品种也集中于红富士苹果、宽皮桔类、鸭梨等。二是存在盲目发展果树,如在长江中下游和陕西关中地区发展红富士苹果。三是缺乏市场调查和预测,如20世纪70—80年代出现的山楂热。
,加工品占总产量的比重小且质量差,专用化、规格化、标准化生产刚刚起步,加上产地的基础设施和条件缺乏,不能很好地解决产地果品的分选、分级、清洗、预冷、冷藏运输等问题,致使水果在采后流通过程这种的损失相当严重,每年的损失率为20%~30%,而发达国家仅为5%左右。不少品种品味不佳,总产量中仅有5%能参与国际竞争。水果以鲜食为主,加工量约为总产量的10%,而发达国家为40%~70%。水果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初级产品多,高档产品少。
。。施用时间不合理有些果农错误地认为施肥就是多施氮肥,春季施用氮肥有助于果树的开花结果,实际上当地多数果树的花芽分化始于上一年生长周期,而且花芽分化需要的营养是贮存于树体内的养分,春季大量施入氮肥对花芽的分化并没有明显效果,而且花前过多的肥水反而不利于开花坐果。。当地果园分布主要是山地,受地理条件限制,生产者普遍采用大水漫灌的方法灌水。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低洼地的果树容易遭受短时间水浸,造成根系缺氧,而且大水漫灌易造成土壤板结,再加上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影响透气性。。果品采收后放任不管多数果农在果实采收后只忙于果品的处理,不再进行田间管理,造成果树叶片早期脱落,影响树体营养积累。按照果树的年生长周期,此期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树体的光合作用,果实采收后正是树体营养积累的关键期,这一时期树体的生长
我国果树生产现状与改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