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婚嫁丧葬民俗文化
婚嫁
结婚喜庆日,男方为迎娶,俗称“娶媳子(妇)”;女方为出嫁,成为男方家庭成员。结婚日头天,男方多以琐呐吹奏、点放鞭炮,在本族各坟上压一红纸,以告祖宗,俗称“烧喜纸”。下午,琐呐随花轿到女方家迎娶,俗称“头天过轿”,亦有当天过轿者。晚上,同辈中的族弟或表弟、好友等,宿于喜床上,俗称“滚喜床”。女方在婚前几天内,主动节制饮食,以便控制便事。头天其姑嫂等女辈亲属,将女嫁之物,整点清楚,装箱摆盒,并交待婚仪注意事项。
结婚当天,日近中午时,嫁女身着红棉衣,脚穿红鞋,梳装一新,头盖蒙脸红巾,俗称“蒙脸红子”,呜咽哭泣上轿,尔后点放鞭炮,琐呐吹奏,由亲族中兄弟4人(亦有8人者)护轿出门。陪嫁之物,用人拾送随轿后送至男家,俗称“发嫁”。花轿路遇村庄,吸呐等乐器吹打;遇桥或大石等物贴一红纸,俗称“青龙贴子”;路逢他家婚事人众,须绕道而行,如无法躲避,两嫁女须互赠一物;同村两户以上结婚者,以先到家为好;护轿人须轿到男方村前返回;抢送陪嫁物者,到男家饭后领赏返回。
花轿至男方门前落轿,轿至天地桌前,地铺红席,天地桌上点燃六香,放好装入高梁、大豆和杆秤的条斗。将轿门打开,在乐器的吹打声中,由同辈未嫁姑娘4人或8人,分别站在红席两边,依次缓步
于轿门前迎贺,俗称“迎轿”。尔后,由儿女双全、且无避讳之亲、族中姐辈,将新人从轿内扶出,从红席上走至天地桌前,女左男右,在儿女双全和无避讳的同辈傧相带领下,立在红垫上。然后,司仪唱贺。琐呐吹奏,举行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的跪拜礼仪和站立对行夫妻互拜礼仪,俗称“拜天地”,即成为正式夫妻。新人在贺喜人争相向新人身上撒麸子、大枣、花生等象征吉祥物的热闹声中,同入洞房。新娘坐定喜床后,新郎将蒙脸红巾挑下,众人即开始闹喜。席间,新婚夫妇须到桌前向宾客敬酒。新人在饭前仍在天地桌前向家中和亲朋长辈举行跪拜礼仪,诸长辈须适当给赏钱,俗称“磕头礼”。晚上点长明灯,闹新房,夫妻喝交心酒。夜深闹喜人潜伏窗下偷听新人窃窃私语,俗称“听房”。翌日晨起,新人向家中长辈请安。早饭后,亲族嫂辈用红线为新娘绞脸,俗称“开脸”(亦有上轿前由其姐嫂开脸者)。婚后4天或7天女方将新娘接回娘家,俗称“回门”,4天或8天被送回。传有“接四还四越过越恣,接七还八越过越发”的说法。
丧葬
建国前,区境人们受宗教神学、宗法制度和儒学伦理观念的影响,对死者多采用“重殓厚葬”、“葬之以礼”、“祭之以丰”和“坟体必择吉地”等葬俗。
坟地人死后,多数埋入祖茔,如新建坟地,多在生前或临危时,请风水先生看定。无土地之贫苦人家,死后埋人荒冢(俗称乱死冈)或河旁路边。
寿衣老人病重时,儿女即准备较讲究的寿衣,俗称“送老衣”。颜色为蓝、青、紫等,女上衣多为红、绿色。新鞋袜、新帽,并配戴不同质量的附饰。老人弥留之际,安放在堂屋明间,穿好寿衣。
棺材棺材以柏木为贵,多为富家丧用。次为松木,一般多为柳木。差的为杂木扣成,俗称“木头匣子”。贫穷之家多用苇席卷埋。棺材多在老人病危时备好,条件好的家庭,生前早做准备,停放在屋内或院棚内,妥善保护,俗称“寿木”。
丧帖老人谢世后,其亲属商定停放和殡葬日期,即请人写好丧帖,派人迅速报知其亲朋好友,俗称“报丧”,接帖人按照与死者的亲疏关系,分别按时前去吊唁或送葬。
孝服全为白色,但穿着须视与死者的亲疏关
鲁南婚嫁丧葬民俗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