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情读诗
师:同学们,喜欢读书吗?读过童谣、诗歌吗?能背几首吗?呵呵,老师这里有几首,我们来读读如何?
出示《小老鼠上灯台》童谣(指生读)
师:有意思吗?
出示诗歌《七子之歌——香港》。师:这首诗歌较难读,你们先读读,老师写写板书。
(指生读,送掌声)
:
师:这是闻一多先生写的《七子之歌》,这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诗中呼唤妈妈的这个可怜的孩子就是香港。他自从 1898 年被英国强占、夺走之后,历经了 99 年的飘泊和欺凌。听,是什么声音?(播放视频)这是 1997 年 7 月 1 日的举国欢庆香港回归的声音,这也是中华儿女期盼了 99 年的呐喊之音。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重温1997年7月1日,中国人民喷涌而出的爱国激情!
师:齐读课题。生读:最后一分钟。
师:考考大家哈,我们知道香港回归是1997年7月1日,那最后一分钟是指哪一分钟?(指生答:1997年6月30日23时59分---1997年7月1日0时0分)
3、明确学习方法:
师:打开课本74页,这篇课文的体裁是?
生:诗歌。
师:对,还是一首现代诗。课件出示:(现代诗特点,指生读)
师:尤其是再学习这样的历史性比较强的课文,我们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是朗读。
二、初读诗歌,读通诗歌。
师:这是这首诗歌中有拼音生字的六句话,先自由朗读,做到读通顺、读流利。(课件出示生字加拼音)
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2个学生读师:你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有味道)
是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
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或者用心读)
是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
铸进我们的灵魂。(二到三次后领读)
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
随便指生读6句话。
师:掌声送给刚才的几名同学。让我们也像刚才这几名同学那样认真的、有节奏的的朗读全文。(学生自由练习)通读全文后,想一想:这首诗一共分为了几节?每一节主要讲了什么?
交流讨论:
(全诗有4个小节,分别是等待回归、升旗仪式、回顾历史和展望未来。)
三、再读诗歌,品情悟义。
师:全诗就是围绕着这四个方面来写的,那就先让我们走进第1小节。(出示第一小节内容)
午夜。香港,
让我拉住你的手,
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
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
指生读。
师:找同学再来读读这句话“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知道,什么叫“风雨归程”了吗?(指生交流)
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的资料,快速默读,感受香港的风雨归程。
师:感受到了吗?
(投影仪展示香港回归谈判的年月日)
师:再看这些数字,你又有什么感受?(回归的容易吗?艰辛吗?……)
师:刚才这段资料上有一段黑色标识的文字,谁来读读(指生读)
师:香港回归进行了三次谈判,仅第二次谈判就经历了22次正式和非正式会议,之所以这么做,那是因为香港,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祖国的一部分,就如我们的兄弟姐妹,来,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第一小节。
生齐读或者指生读
“心跳”“叩问”“越来越近”、“最后一分钟”
看看这些词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将词语变红)想想当时的人群等待回归的心情?
师: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些词语呀,可以用一个词可以概括?(期盼)
板书:期盼
师:能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