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论文《生本课堂:让“预设”与“生成”共舞》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课堂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接受过程,而是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交错纵横的生态系统,形成了新的预设与生成关系。所谓预设,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所谓“生成”是指师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性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
一个高效而灵动的课堂,必然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统一,预设中孕育着生成,生成丰富着预设。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有效的生成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而精心的预设又必须通过课堂的生成才能实现其价值。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预设再充分,也绝不可能考虑到教学生成的全部内容。因此,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应变能力,培养教学机智,能灵活高效地处理地理教学中的生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实施教学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多层次、多方位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对话,使地理课堂具有生命的活力。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在整个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预设是生成的基础和静态表现,生成则是预设的延续和动态升华,两者有机联系,并存互补;预设与生成都只是地理课堂教学的手段,两者都应服从和服务于促进学生发展这个教学的元目的。为此,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重视教与学的过程性,处理好教学预设过程与学生生成过程的关系
——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石。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预设讲究的是教师在课前的准备,但这准备就要求教师对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变化加以考虑。教师在备课或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一定要做到“详略得当”。所谓“详”一是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地将“三维目标”和有关内容加以有机地整合,而不能仅有“知识点”;二是尽量考虑周全,预先设想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及其多样化的对策。所谓“略”是指教案不要太详尽,宁可“粗一点”,给现实的、活生生的地理课堂教学留下一定的时空,把学习、思考、提问、辩论、表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他们发挥自己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基础上使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可调控、可增值、可发展、可完善的过程,决不能像过去那样把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的每一句话及学生的可能回答都写出来,使得原本富有生命力的地理课堂成了教师事先完全预定的、僵死的“走教案”、
“走学案”、“演教案剧”等表演式的舞台。
——地理课堂教学活力的源泉。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课堂教学要突出“以生为本”,当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带着自己的地理知识和经验参加课堂学习,并成为课堂学等对话,实现地理情感碰撞,地理语言沟通时,课堂教学便呈现出空前的丰富多彩与复杂多变,即充满了生成性。地理课堂上得妙,讲得好,效果佳,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所谓“活”,其实就是师生在教学情景中因平等对话和有效互动而产生的种种“意料之外”;是师生在民主与和谐的氛围中因种种摩擦而产生的思维“智慧”火花,是师生在讨论与辩论的过程中因创新而形成的“自我”知识新建构,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动态生成”,“动态生成”使地理课堂教学具有新的生机和生命活力,它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力的源泉。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师互动而产生更多地信息和创新的火花,有些时候可能尽管是奇谈怪论、异想天开,但其中很多的信息是有价值的,对师生的今后思维发展是有巨大作用的。
,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地理课堂。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了解学生为前提下预设,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不断生成。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学生和教师的开放及互动是有条件的,有目的的,也即是对学生,对教师,对地理教育教学有积极意义的。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
“与时俱进”、“与教(教材、教学)俱进”、“与境(地理课堂情境、教学环境)俱进”、“与生(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可能的阅历)俱进”,在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彼此启发、彼此提问的基础上,及时抓住并灵活处理具有“生成价值”的问题、回答、细节、情境等,让教学充满灵气、智慧与活力;但是,这种“生成”必须与预设的学习目标、学习主题有某种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一定局限于本节课或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生本课堂:让“预设”与“生成”共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