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伦理道德教育观的现代意蕴.doc我国古代伦理道德教育观的现代意蕴
一、我国古代伦理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由于中低下,相应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相对缓慢,教育学还尚未成为一门的独立的学科。没有对其进行系统地分析和理论研究。因此没有伦理道德教育或与之相类似的提法。但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权,加强阶级统治,在社会的各个环节都广泛宣传伦理道德教育和统治阶级思想,这就已经初步形成了伦理道德教育理论的体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
(一)通过对人性的探讨来建构伦理道德教育的理念
中国古代有许多大思想家,他们通过对人性的不同认识,来论述道德,探究伦理教育。试图寻找出人性与伦理道德教育的相互关系,进而实现他们的政治理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儒家文化,它所倡导的“仁”就是儒家最高的伦理道德规范准则。“仁”是最高的伦理道德观念,即所有的伦理道德标准的基本精神。最重要的伦理道德教育体系的思想是以
“孝悌”为基础,“礼”为标准,“忠恕”和“中庸”为标准。此外,更应崇尚智慧,勇气,信念,道德正义。孔子还讨论了应遵循的伦理道德教育的原则。他主张确立的立志乐道、克己内省、身体力行、改过迁善等原则,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
孟子传承孔子的思想精髓,从而提出了“仁政”,“得民心”的德育观。孟子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意,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可见,孟子倡导的伦理道德教育注重自我的提高,而不是外在的约束。他的想精髓在当时对整个古代封建社会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反之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作为另一种道德教育理念,与孟子所主张的“性善论”完全反之。他认为人性是天然的属性,完全否定了其他人为的因素。其认为人性本恶,人的善性是通过后天学校教化而得到的。这就是他所谓的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他还认为,“性”与“伪”是相反的,但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仁理之法有可以被认识被掌握,任何人都可以习得善,通过化性起伪实现性伪之合。由此可见,荀子倡导的伦理道德教育主要表现在环境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等方面。
在我国的汉代,由于汉武帝对董仲舒一系列文教政策的采纳,使得儒学的道统思想进一步得以深化和传播。从当时我国的教育体系对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来讲,也达到了空前的规模。无论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还是兴太学以养士”。直至后来设立博士祭酒等专门的官员。都显示出汉代的统治阶层对民众伦理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到了唐朝,我国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韩愈对人性论以及相关的教育方式又有了新的见解。韩愈认为人们听从皇帝的命令,人性也应该由皇帝教育。表明了他对儒家道统思想的支持和拥护。韩愈从性三品说出发,认为决定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性。他肯定了道德教育在促进人的成长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认为,伦理道德教育是有限的,人性的三个等级是不可改变的,伦理道德教育只能在同等级内发挥作用。他建议的这种理论不仅为封建等级制度做出了有效的论证,而且也使广大百姓欣然接受了这种德育的模式。
(二)通过以弘扬仁爱精神为核心理念推动伦理道德教育
我国的历史文化中包含着厚重的人文精神。我们所倡导的人文精神都是以人为本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某些方面是通过伦理道德
我国古代伦理道德教育观的现代意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