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育概论教案
全校选修、文化艺术基础课
运用自制教学幻灯片,播放音乐美术光盘、展示美术图片,以老师课堂讲授为主,在最后两周安排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学习收获、开卷考试。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学会审美。
1、绪论什么是美育
教育的内涵
现代教育的目的
美育的内涵和学习美育意义
审美活动、审美主客体
学习方法
以上内容需要两周的时间
教育的内涵
按照教育的方式、特点不同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按照社会、政治、经济的要求,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影响活动,使受教育者成为一定类型的人,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
归根到底是个人自我教育。
个人的自我完善,自我激励,自我教育。
学习就是把别人知识变为自家的(像挣钱一样,挣的越多越富裕)善于取长补短,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让自己变得更智慧。
learn
现代教育教学把Learn to know、learn to do、learn to live together、 learn to be作为教育的四个支柱。Learn to know,即学会认知、学会获得正确知识的方法、能不断扩充自己的理论知识;learn to do,即学会做事、有实践的能力;learn to live together,即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合作;learn to be,即学会生存、做人,体现了对前三种学习成果的综合和运用。
法国的高等教育学家认为:大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具有知识、道德特点的普遍价值意识。
1978年,哈佛大学确定了文学艺术、历史、社会分析和道德判断、数学和自然科学、外国语言和文化五个方面的核心课程。他们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996年,美国教育学家提出,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三种基本能力和素质:1、学习知识的能力。掌握先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善于收集处理信息。2、个人基本素质。能适应环境,有高度的责任感、高尚的道德和报效社会的个人目标。3、对外交流的能力。掌握外语,了解多种文化和宗教习俗,善于协商对话,有解决冲突的能力。
自觉的、快乐的、主动的受教育过程!通过教育学习科学理性、自由、健康和快乐!
对于一个成长的个人,教育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一方面,个人为了获得为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种种社会特性,就必须掌握社会文化经验,确立一定的世界观、信念和生活态度,就需要受教育。
个人的社会化是一个源自精神内部的、具有个性色彩的内化活动,是不断超越旧我,成为新我,从而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
2、什么是美育
美育是通过审美活动有意识地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美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狭义的美育就是指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通过美学理论教育、艺术鉴赏及艺术创造活动,培养提高人的辨别美丑的审美感知力、鉴赏力。
美育从广义上讲,包括审美教育,也包括人的身体、心灵和社会行为走向更完善的完美教育
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成长是令人欣慰的,当一个人在道德修养、人格、认识与智慧、情感、意志等精神品质上能感到进步时,他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充满快乐和自由感。
美育是情感教育
很多美学家和教育家把美育看作是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情感教育。
蔡元培先生曾提出“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到了他们遗失的情感”。
朱光潜说:“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美感教育的功用在颐养性情”
美育的灵魂
单纯学技术的艺术教育不是美育。
艺术教育的核心是人文内涵,要使人感受到人生之美。激励人追求自身的高尚和更由价值的人生。这是美育的灵魂。
3、美育和美学
蔡元培先生曾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美育是审美教育;而美学则是对美的研究,是美学理论探索。
1750年鲍姆加通用《Aesthetica 》作为他的一部专著的书名,即,译成汉语即为《美学》。
“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就是美;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的不完善,就是丑。”
所谓“感性认识”是指人的直觉、领悟能力,是人的审辩美丑的能力。所谓“完善”,是指审美对象的完整无缺。
1大学美育概论序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