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魅力潮
――10多年前,一个日本人在北京长安街上走了一圈后感叹道:街上看到的中国人好像没有性别,从衣装上,简直分不出谁是男人,谁是女人。10年后,一位西方人同样从这条街上走过,他不无惊讶地对朋友说:中国的姑娘好开放呦,竟敢登一双袜裤,不穿裙子就上街!时隔几年,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对美的追求已经远远超出了老外们的印象,请看90年代的――
魅力大流行
不知从哪天开始,报纸的中缝广告栏里发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变化,“美国口语班”、“托福班”、“GRE班”不再独领风骚,与之相抗衡的美容班、时装模特儿班、健美班、礼仪学校、业余舞蹈学校乃至自我形象塑造班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
在最会揣摸读者喜好的小书摊,除了花样翻新的各种美容、美发、时装书外,什么行为语言、说话的艺术、社交礼仪、男人眼中的女人等书日渐增多。
在百货商场,尽管化妆品柜台不断地扩大,各种驻春霜、增白蜜、去斑净、紧肤水、减肥霜、丰乳霜……还是使货架拥挤不堪,叫人眼花缭乱。
也许是上述因素造就了一群靓女俊男,促发出各种礼仪大赛、模特儿大赛,或是诸如此类的大赛脱颖而出了一大批颇具魅力的男男女女,如今,当你走在热闹的马路上,钻进饭店、卡拉0K厅,总会见到衣着得体、面容可爱的人们,操着礼貌的用语、行着文明的举止文质彬彬地向你走来,大有西方绅士、贵妇的典雅风范;甚至在天天碰面的熟人中你也能察觉出仪表、仪态方面日新月异的变化。难怪开“中巴”车的司机一见到站牌下全是些土里上气的人,便皱起眉头:“一瞧那模样,就不是坐我这车的人。”
当这些变化悄悄潜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时,魅力――这个曾令中国人生畏的字眼猛然间在各种传播媒介中高频率地使用起来。形容他或她不再是漂亮或潇洒而是有魅力,空姐的微笑有魅力,中年男子的风度有魅力,艺术家的气质有魅力。
魅力不再束之高阁
20年前的那个情景,是今天的青年人无法想像的:一个梳辫子的女孩正在街上走路,突然有人从背后蹿出来,剪掉了她的辫子,并且一本正经地告诉她,这是帮助她割资产阶级的尾巴。女孩哭着跑回家问妈妈什么是资产阶级的尾巴,妈妈无言以对。
于是,我们看到了街上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律的短头发,一概的绿军装,攒动的人流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调。那时,
“魅力”一词只能用来形容革命领袖或批判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但绝不能说某个老百姓有魅力,更不能把魅力作为一种追求。
然而,魅力毕竟和人的本性太接近了。就是在最不开化的乡村,未来女婿要见丈母娘也得穿上最漂亮的衣服,进门前还要掸掸身上的灰土,为的是丈母娘能喜欢他。所以,在民族开禁的初期,与魅力有关的洋货最先闯入了人们的视野,“蛤蟆镜”、“喇叭裤”、牛仔装、披肩发,如今已毫无争议地登堂入室,成为人们衣食住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然,服装仅仅是魅力的一部分,恢复了求美欲的年轻人渐渐发觉,穿上时髦的衣服虽然漂亮了许多,但还是没有那股劲儿,朦胧中他们意识到“漂亮”和“美”不一样,意识到了“魅力”的存在和需要。
真正将魅力引入生活、率先掀起魅力潮的是“公关小姐”。经济的开放搞活促使中国的土地上出现了一批合资企业,其西方式的管理产生了新的职业―“公关”。起初,姑娘们出于工作的需要,接受了各种专门训练,她们努力使自己具有平和、明媚、愉快的面貌,注意每一言谈举止的分寸,以吸引客户的注意力和好感,最终达到买卖
中国青年魅力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