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校勘
文献校勘主要还是古籍校勘,其他近代以来新加入文献领域的内容,如出土简帛、文书档案等,在校勘方面也仍要使用传统的古籍校勘方法。
这种校勘,自二刘父子以来,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规范。
一、古籍的错误
1、古籍的致误
校勘的目的是恢复作者原稿的本来面貌。古籍与今天的出版物不同,一是除个别明人和少数清人著作尚有原稿,绝大多数原稿都没能流传下来,而书籍文字正误的标准,是相对于作者原稿而言,越接近原稿越善,没有原稿,就不可能如同今天出版社的做法,利用原稿来校对;二是流传下来的古籍一般是刻本或抄本,还有少量活字本,但不论刻本或活字本,差错都远远超过今天的出版物,而抄本在传抄过程中,抄错的现象就更多
三是古籍流传至今,一种书往往会有多种刻本或抄本等不同版本,各种版本之间也往往会存在文字歧异出入、甚至内容多少繁简都会不同。胡适说:“校勘之学起于文件传写的不易避免错误。文件越古,传写的次数越多。校勘学的任务是要改正这些传写的错误,恢复一个文件的本来面目,或使他和原本相差最微。”(《校勘学方法论》)这种在流传过程中,由于传抄、刊刻、排印等复制手段的采用造成的难以避免的错误,即前人概括的所谓误、衍、脱、倒问题,是古籍中常见的主要问题。
2、古籍的错误类型
即前人概括出的“误”、“衍”、“脱”、“倒”,每类略举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
(1)误(讹)
是古籍中最常见的错误。自有书籍以来,只要经过复制,无论是抄写、雕版、活字排印、电脑输入,均会产生这类错误,前人所说“无书不错”、“无错不成书”,应该说有一定道理。先秦时代已有,典型的一个例子出《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古文中豕与亥极近。《抱朴子内篇》卷一九《遐览》:“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云:‘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此之谓也。”也就是后来形容书中误字常说的鲁鱼豕亥的出典。
致误出于多种原因,前人总结,主要有几种类型,与汉字本身特点有关。
形近而误
汉字是表形文字,有大量的字字形相近,很容易发生笔误,造成混淆,前引《吕氏春秋》和《抱朴子》,都是因形近而误。是古书致误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再举一例,旧本《文选》所收司马迁《报任少卿书》,首句“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宋人吴仁杰谓:“牛当作先,字之误也。《淮南书》曰:‘越王勾践亲执戈为吴王先马走。’”(《两汉刊误补遗》卷七《太史公》条)“先马走”意为后世的所谓“马前卒”,可备一说。
偏旁部首是汉字的基本成分,形近而误出于偏旁者占相当大比例。《史记·殷本纪》:“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清代学者段玉裁、王念孙根据前人引用《汉书》旧本以及《史记索隐》、《荀子》杨倞注、《周礼》郑玄注、《吕氏春秋》、《列女传》、《韩非子》等书,确定烙是格字之误,炮格是在铜格下架火,使罪人在上面走的一种酷刑(卢文弨《钟山札记》卷二《炮格》条;《读书杂志·史记第一·殷本纪·炮格》条)。
字形的其他错误
汉字的字体历代多有变化,先后产生使用过甲骨文、金文、篆、隶、行、草、楷,历代还有异体、俗写,今天有简体繁体等等,古今字体的不同往往也会导致发生错误。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陶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王念孙说:“陶山之名不见于各史志。陶当为陰,隶书二字形相似,故陰讹陶。”并举出《水经注》有关记载为证。(《读书杂志·史记第一·秦史皇本纪·陶山》条)这虽是讲隶书字形相近的例子,实际各种古代使用的各种字体,后代发生变化都会产生这类错误。
金文
小篆
如《战国策·赵策》:“夫用百万之众,攻战逾岁,未见一城也。”王念孙云:“见当为見寸。見寸,古得字,形与见相近,因讹为见。”又举出下句“今不用兵而得城七十”及《史记·赵世家》“未得一城”为证(《读书杂志·战国策第二·赵·未见一城》条)。这是古今字写法不同造成的。
书籍长期流传或保管不善,会有损坏,另过去书籍主要依靠雕版印刷复制,而书版经过长期使用后也会有残损,因此会有所谓坏字。也是致误的一个原因。
《战国策·宋策》:“宋康王指天笞地,……骂国老谏曰。”宋人鲍彪注时改“谏曰”为“谏臣”。王念孙曰:“‘曰’与‘臣’形声俱不相近,若本是臣字,无缘误为曰。考《太平御览·人事部》引此作‘骂国老谏者’。《贾子·春秋》篇、《新序·杂事》篇,并作‘骂国老之谏者’。则旧本‘曰’字乃‘者’字脱去上半耳。”(《读书杂志·战国策第三·宋·骂国老谏曰》条)
历史文献学之文献校勘 历史文献学教学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