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小学化”成因分析及其对策
摘要:本文细致有序的从学前教育“小学化”的表现、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形成原因和解决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方法三方面阐述,希望能对学前教育小学化这一问题做出特色化的诠释。
中国论文网/4/view-
关键词:学前教育小学化表现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10-0136-01
一、前言
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的出现源自于家长观念的落后和学校教育理念的腐化。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由里到外集中挖掘,下面就谈谈笔者的看法。
二、学前教育“小学化”的表现
,轻视其他领域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启蒙性的,可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等五个方面,还可按其他方式作不同的划分。各方面的内容都应发展幼儿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但现如今,许多幼儿园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片面追求知识的数量及难度,把教育重心放在幼儿的智力培养上,把小学的教学内容提前下放到幼儿园教学中。幼儿园在拼音、汉字、算数等科目上的教学强度几乎达到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程度。单一化强调智力开发,忽视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教育内容使学前教育“小学化”日益严重。
“小学化”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忽视幼儿在游戏中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忽视了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身体各部的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然观察能力等多智能的全面开发。而正规的幼儿教育,教师每设计一个游戏活动往往使幼儿得到多种能力的训练,孩子在这种以游戏为主的教育活动中变得越来越健康、活泼、聪明,比那些会写多少字、会算多少数的孩子在正式上学以后更有潜力。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智力游戏、智力图片开发孩子智力,孩子在幼儿园教育也是游戏形式进行的,在游戏玩乐中,书不知不觉的成了孩子的伙伴,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这样潜移默化的形成了。
“小学化”过早的对幼儿实施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按照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幼儿学、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让幼儿写、算,进行强制性的学习,他们“玩”的时间被剥夺了,没有一点自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无法发挥,孩子变得像“小大人”,呆头呆脑。幼儿过早的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在成人的责备甚至打骂声中强制学习,活泼好动的个性受到压抑、摧残,心灵受到创伤,则难以形成开朗、积极、乐观、自强、自信、自尊等健全的人格,严重的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三、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形成原因
学前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替家长分忧,为家长服务,有的家长因为工作原因,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就把孩子送进幼儿园,而家长对幼儿教育的价值取向对幼儿园的教育影响很大。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这本来是好事,但是,他们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片面地认为孩子接受的教育内容越多越好,要求幼儿园施以识字,算数以及其他一些技术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特长还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全然不考虑儿童的自身兴趣和爱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科学家,钢
学前教育“小学化”成因分析及其对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