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语谚语中的矛盾现象.doc浅析汉语谚语中的矛盾现象
摘要: 人们在生活中经常用到谚语,但其中存在着一些矛盾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个人品质的不同;看问题角度的不同;社会环境的不同;认识能力的不同。矛盾的谚语仍被人们使用,与人们的求真心不够,有着普遍的从众心理,喜欢拿别人的经验去套,有时用于逃避责任和自我安慰等有关系。
关键词: 汉语谚语矛盾现象产生原因
汉语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使用到的语言。《辞海》将“谚语”定义为:“熟语的一种。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大多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经验。”《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写道:“谚语:人们口头常用的现成的话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语。……都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带有实际经验的话。”《汉语谚语词典》认为:“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上述三者都表述了谚语所反映出的是经验或道理,并且流传于人民群众之间。但是,在这些人们经常使用的谚语中存在着一些矛盾现象。本文以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6年出版发行,周静琪、何爱英任主编,《汉语谚语词典》编委会编纂的《汉语谚语词典》为例,选取其中比较明显的矛盾现象进行分类(括号中数字为该词条在书中所在的页码),并探究其产生的原因。这些矛盾的谚语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一、个人品质的不同
个人品质对人们会如何处理事情有着重要的影响。品质高尚的人除了要求自己诚实守信,尽义务、负责任外,在帮助别人时也往往会不遗余力,并且在处理事情时能够坚持公平正义的立场。在只有一个人时,会勤奋肯干、尽己所能;在与人合作时,会精诚协作、互帮互助,这样,不仅能顺利村把问题解决掉,更能够凸显出人多力量大的优势,正所谓“人多好办事”。而那些品质恶劣者一般都是自私自利的人,满脑子都在想自己怎样才能够占到便宜,怎么才能不择手段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处理事情时往往不会顾及到他人的利益。对这些人来说,该负的责任能否肩负尚且难说,替他人承担责任更是免谈。在只有一个人时,为了自己的利益可能会尽力地去做;在与人合作时,则往往会为了一己私利而推诿,导致事情进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如出现“人多懒,龙多旱”的情况。但人多并不是懒的必要条件,懒不懒是由个人品质决定的。类似的情况还有:
一人一双手,做事没帮手;十人十双手,抱着泰山走。(830)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294)
人多手稠,做活不愁。(428) 人多懒,龙多旱。(738)
人多好办事。(738) 人多盖歪房。(738)
人死账不死。(1107) 人死账烂。(1107)
宁亏自己,勿亏他人。(111)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700)
树要直,人要实。(155) 无谎不成媒。(953)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112)
宁愿站着死,绝不跪着生。(113)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1234)
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对待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因为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所处的环境也不同,这样一来,立场也就会不同,看待同一问题时的切入点会有所不同。那么对如何处理同一件事情时的行为要求必然也是不一样的,既然要
浅析汉语谚语中的矛盾现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