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doc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
摘要:孝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被现代人们误解,而今世风不古,亲情淡漠,需要继承和弘扬这种传统文化,提高和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孝;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
孝人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道德之一,它的起源是很早的,可以说最早见于商代的卜辞,到了周代的金文《周文》中,则有了大量关于孝的记载。“孝”在《汉语大词典》中释为“对尊亲敬老的统称;在《辞海·孝》中释为“善事父母”;《礼记·祭义》讲到了孝的层次性:“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孔子认为孝不仅是外在的道德规范,而更重要的是发自内心的主观精神。孝是发自内心的敬,要真心诚意地孝顺,而不止于物质生活的“养”,如果仅仅物质上的供养,而不是内心的敬,这与禽兽无异。所以说:“今之有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别乎?”
过去的人孝敬父母是从内心溢到外表的。没有哪个子女因为是大官或者是个有学问的人而轻视自己的父母,或者因自己的钱财比父母多而看不起自己父母。所以,不但子女年幼时听父母安排,即使成年以后,也要听父母的话,父母交待的事,要快速、欢喜、恒心、忍耐地去做办。
孝道影响如此之深远有着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原因。
首先是血缘关系,独生女不仅遗传了父母的基因,甚至气质、性格也和父母有许多相似之处。父母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一体、自己的骨肉,而儿女自然对自己的不能不怀有一种神秘的敬意和亲近的依恋之情。
其次是心理依据,父母对儿女的亲情,必然引起儿女的共鸣,而且儿女因为物质和情感上对父母的依赖所产生的依恋、报恩情怀,并不随着依赖的消失而马上消失。人很少自动发生强烈的感情,丧亲时的巨大悲痛则是个例外。对于父母年龄的“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自然是高寿,忧的不仅是父母死亡阴影的逼近,而且横在自己和死神之间的屏壁也将消失。“孝娣有时”,倘若自己在他们生前奉养孝敬有欠缺,则将追悔莫及。
最后是社会的原因。从人生和进化的角度看,每个孩子生下来都处于柔弱无国、无法自己生存的状态,因此,父母生下了孩子就负有抚养和教育他们的义务,这是人类的延续所必须的,甚至动物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做到这一点,此即所谓“虎毒不食子”,“虎狼,仁也”。但是从本能上说,人们对自己子女比起对父母来说孝要更为关心些,对子女的感情比起以对父母的感情要来得更强烈和更有力些。爱,如果不是这样,如果一个人比关怀自己的子女更为关怀自己的父母,那一定是通过了某种努力才达到的结果。这一对上和对下的爱的自然的不平衡是一个自然的生物学的事实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