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武器发展史——海军
护卫舰
中国人民海军护卫舰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首先是从缴获敌舰、收编起义舰艇、打捞、修复旧舰和改装民船起家,接着是仿制苏联的“里加”级,再下来是自行研制65型和“江湖”系列。从80年代开始,为满足我国“蓝水海军”的发展战略,又先后研制成功了“江卫”I级和Ⅱ级新型导弹护卫舰。如今,经过50余年的发展,中国护卫舰已实现导弹化和电子信息综合化。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护卫舰迈向世界先进护卫舰的行列已指日可待。
从仿制“里加”级开始
早期的01型火炮护卫舰
人民海军成立之初,手中接收下来不少中型水面舰艇,其中就有不少护卫舰,但这些护卫舰作战能力极为有限。为此,人民海军首先组织力量修复了一批美、日、加等国建造生产的老旧护卫舰,像“长沙”、“南昌”、“惠安”等。但这些修复的船只仅能为来往台湾海峡的商船护航,不能满足作战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中苏1953年签订的协议中就写进了用苏联技术、材料装配制造“里加”级护卫舰的条款。从1955年到1957年,中国装配制造了4艘“里加”级护卫舰。
中国装配的“里加”级护卫舰满载排水量1320吨,,,,2台柴油机为动力, 2×7350千瓦功率;航速28节,续航力2000海里/10节;主要武器装备为100毫米和37毫米火炮。由于该级舰首舰为“成都”号,故国外称这一型护卫舰为“成都”级。“成都”级堪称中国护卫舰的开路先锋。
首开自研先河的65型
迫于南海的危急形势,人民海军在1962年初下达了设计建造护卫舰的任务,由七O一所承担 65型护卫舰总体设计。为了抢时间,决定选用现有装备,在现实的基础上力求先进。在主任设计师俞伯良主持下,65型舰总体设计采用长艏楼船型,既能容纳尺寸高大的主机,又具有宽裕的容积和甲板面积,同时还提供了较好的大倾角稳性和船体刚度。1963年,首舰在江南造船厂开工建造。1965年,后续舰在广州造船厂开工建造。两舰均于1966年建成交付部队使用。从1965年到1969年,中国共造了5艘“江南”级护卫舰,大大增强了南海舰队的实力,大振国威、军威,重要护航、警戒任务得到保证。多年来,65型护卫舰执行过各种远航任务,经受过 12级台风考验,安全航行10万余海里。在1988年保卫南沙的作战中,该级舰的“鹰潭”号接受了实战检验。这些实践证明,中国第一代护卫舰的设计是成功的,建造的质量是优良的。它的研制成功使中得到提高,为以后导弹护卫舰的研制打下了技术基础。“江南”级的钢材、主机、配套虽然不够先进,却都是国产的,因此在护卫舰发展的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是更实在的锻炼与考验。
“江南”级护卫舰,尾部高昂的粗筒为深弹发射器
该级舰原定计划建造5艘,首舰于1965年下水,故定名为“65”型。由于首舰在江南造船厂建造,故《简氏舰艇年鉴》称其为“江南”级。
“江南”级护卫舰标准排水量1150吨,满载排水量1250吨;舰长90米,,;;动力装置为9EDZ43/67型柴油机2台,双轴,总功率为2×3300马力;武器装备为单管100毫米炮3座,双联37毫米炮4座,,五管深弹发射炮2座,大型深弹发射筒4座,大型深弹投掷架2座。
迈向导弹化的“成都”级
60年代初,面对南海诸岛已露端倪的主权争端,为了实现现代化、立体化、多兵种协同作战的防御战略,人民海军必须尽快建造导弹驱护舰。
1968年,导弹护卫舰的研制工作正式开始。中国导弹护卫舰的研制工作采用了舰体、导弹发射装置同步研制。1969年,“海鹰”-1导弹中型水面战舰发射装置研制成功。有关部门决定同时在引进苏联的“自豪”级(即“鞍山”级)和装配制造的“成都”级护卫舰上论证改装导弹发射装置及武器系统。从1971年开始,中国船舶工业用了4年时间,对“成都”级护卫舰进行现代化改造,使之具有双联装“海鹰”-1导弹发射装置1座。后来,经过局部改造,“成都”级的导弹发射装置也能发射“海鹰”-2型导弹。
至此,中国的护卫舰开始进入导弹化时代。
防空型导弹护卫舰的探索
60年代中期,七O一所又开始防空型导弹护卫舰的研制,确定其使命是在近、中海对敌舰船实施导弹和火炮攻击,并进行对空防御。在有关厂、所的协同下,七O一所从1966年下半年至1969年上半年进行舰总体方案的研究设计,并将燃气柴油联合动力装置改为全柴油动力装置,同时,还进行了船模试验研究和总体与设备之间的技术协调等工作。1969年9月,由七O一所、沪东造船厂、海军使用部门的技术人员组成的三结合设计组集中在沪东造船厂现场进行设计。70年代,沪东造船厂基本完成护卫舰的总体建造工作,但因舰空导弹系统、主炮系统等武器装备的研制迟迟未能完成
海军舰艇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