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宋词“飞鸟”意象的符号学解析.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宋词“飞鸟”意象的符号学解析
摘要:符号学理论认为意象是通过符号来表达的。宋词中“飞鸟”作为意象出现的频率很高。因此通过符号学来解析可以更好的理解“飞鸟”的意象所指。
关键词:符号学;意象;“飞鸟”;符号群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1895-1982)对符号学理论的研究和阐发对后世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她提出应将艺术作为符号来研究,并将艺术看作是一种“情感符号”。符号被赋予了情感,表达创作主体内在的思想和情感。艺术作品中无所不在的符号就是创作主体精神的载体和传承。:“艺术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对于这种意象,我们可以称之为艺术符号”[1]。诗歌总是要创造某种情感的符号,不是依靠复现能引起这种情感的事物,而是依靠组织的词语和有意义及文学联想的词语,使其结构贴合这种情感的变化[2](p243)。通过阅读大量的宋词作品可以发现有些意象符号的出现频率很高。作者在选择某种意象作为情感符号的时候是遵照一定的规律,就是要把最能传达这种情感的意象纳入作品中。这种把感性形象与抽象意义结合起来的符号性思维,是通过具体形象表达抽象意义的意象思维,在这里符号和意义,形象和本体,思维主体和客体的对象完全合一[3](p26)。
“飞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一类意象。作为中国诗歌发端之作的《诗经》就常以各种鸟作为兴象。在宋词中也极为常见,它们的出现为宋词增添了无穷的韵味。自然界中的鸟类与人的精神世界有某种契合的关系。由于不同的鸟类在表现和寄托的情感积淀和内涵是不尽相同的,所附带的情感符号就呈现出不一样的内在情感指向。词人们移情入物,以不同的飞鸟喻指不同的情感内涵。
“飞鸟”意象符号的分析
、鹧鸪
这两种鸟在词中常以具有煽情性的啼叫而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杜鹃又名子规、杜宇,其啼叫之声哀怨而悲戚,在诗词中常作为一个显性的情感符号,几乎成为创作主体们国仇家恨、壮志难酬等忧伤情绪的代音。如秦观的《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词人以杜鹃为意象符号,其啼叫之声让人心生悲戚之感,从而引发游子思归之情,触动身世凄凉之感。再看这首朱淑真的《蝶恋花》: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独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抒发对春天的无限眷恋,杜鹃声声啼叫暗示着春将归去,令人不胜唏嘘。此处杜鹃作为意象符号与词中的视觉描写具有双重效果。
李涉《鹧鸪词》云:“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宋词中多用鹧鸪这一意象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是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江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辛弃疾的《菩萨蛮》)
寒食风霜最可人。梨花榆火一时新。心头眼底总宜春。薄暮归吟芳草路,落红深处鹧鸪声。东风疏雨唤愁生。(赵长卿《浣溪沙》)
由以上两首词可见,鹧鸪之声让人心生愁苦,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离愁,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乌鸦羽毛

宋词“飞鸟”意象的符号学解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ing_zhiguo02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8-2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