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铺镇小学语文经验交流研讨会
小学作文教学的点滴心得
六十铺镇车站小学李冬梅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新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写作文时做到说真话、诉真情,并在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以下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这番话道出了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家庭中的种种琐事,校园内的桩桩小事,邻里之间的不同争执,乃至街头巷尾的见闻,去体验生活,领悟人生。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把学生引向生活,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生活,歌颂生活,赞美生活,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只有将生活和作文联系起来,让作文素材开发成为无尽的源头活水,学生习作时才会左右逢源,运用自如。生活是学生习作的主要源泉,学生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写作之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找到写作的情感发源地是很关键的,作文指导应该从调动和调控写作的情感因素入手,指导学生把生活中的情感因素运用到作文写作中。作文的基本内在动力是激越的情感,作文指导自然应该从调动和调控写作的情感因素入手,指导学生把生活中的情感因素运用到作文写作中,巧妙发挥情感这把双刃剑的积极作用,从而把人的这种天赋作为吸收与释放生活的能源。由此,写出优秀的作文,就不仅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而且是可见可触的目标和现实。
那么,作文指导怎样发挥情感的天赋,促成学生写作的良好状态呢?
1、置身情境,酝酿情感。人的情感有时会处于静止和钝化状态,对一些事物习以为常后,往往就看不出写作的价值。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处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觉其臭”。在这种状态中,肯定难有写作的激情,也很难写出好的作文。此时,若能创设一种情境,设身处地激活写作情感,写作欲望就会得到激发。其方法就是要心志专一,深入领会命题内容、要求和意图,然后调用、酝酿与命题内容一致的情感因素,通过联想、想象把自己的感情融入题目设置的情境中,进入角色,亲自感受生活的五彩缤纷和酸、甜、苦、辣,让往昔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浮现于脑海,使那些与题目有关的可憎可恶或可歌可泣的事件一起涌上心头,从而产生写作冲动,引发一吐为快的感觉。此时,只要再略作布局谋篇,往往就能写出一篇文情并茂的好文章。
例如,我曾以“排队”为话题,让学生写过一篇作文。面对这个作文题,许多学生只是静止地从打饭排队、乘车排队、买东西排队、考试排名等方面进行构思,写作时大多落入俗套,写出的作文缺少生气,没有感人之处。当我指导学生置身情境,调动自己的情感因素来参与写作、进行构思后,写作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通过想象进入角色情境中,回忆自己曾经“排队”的苦与乐,激动与悲伤、后悔与欣慰,重温自己与“排队”相关的切身体会,写作的激情、动力被唤发出来,从而写出了很多感人的作文。
2、提取最动情的“生活断面”。
有时,学生面对作文题目,也有心灵的震动,也激发了感情的浪花,但写作时仍觉思维不畅,究其原因,往往是感情还处于蒙眬状态。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静下心来,从自己的心灵深处寻找并提取最动情的“生活断面”,或在情感的发源地,找寻自己最有感触又与题目紧密结合的生活场面。这些能够感动自己的事例片段和场面,也往往能够感动读者。如果能够把这些让自己感动的事例和场面与题目紧密结合,使饱含情感的印象清晰起来,写作的良好欲望便会产生,若再能升华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一篇卓尔不群的好文章就会诞生了。
3、运用“移情法”引发联想。
人的感情是有规律的。爱屋及乌就是其中的一种规律,心理学上叫做“移情”。卢家楣教授在《情感教学心理学》中曾非常明确地指出:“情感迁移是一种感情扩散、泛化现象,当一个人对他人有好感时,那么对他所交的朋友、经常使用的东西也会产生好感。这便是情感迁移现象。”写作时,由自己的喜爱或厌恶的事物,联想到与之相关、相反、相似的事物,分别叫做相关联想、相反联想、相似联想。学生作文前,如果能巧妙运用“移情法”引发联想,常常会产生良好的写作欲望,从而进入一种良好的写作情境。
“移情”的具体方法就是指导学生根据命题,将自己的感情外射到与之相关的人、事、景方面,通过感情迁移引发积极的写作情感和冲动。
例如,有一个学生根据“排队”的话题,写了一篇名为《要敢于“插队”》的作文。这位学生对打饭排队很反感,在这种感情的驱使下,由排队问题联想到了与之相反的插队问题,而他对插队和创新问题情有独钟,所以就写了插队。这正是运用移情法进行联想来启动写作欲望,打通写作思路
六十铺镇小学语文经验交流研讨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