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光纤传感器-精品课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doc


文档分类:通信/电子 | 页数:约1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9章
光纤传感器
光纤传感器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传感器,它是光纤和光通信技术迅速发展的产物。它以光学测量为基础,把被测量的变量状态转换为可测的光信号;但与常规传感器把被测量的变量状态转变为可测的电信号不同。光纤传感器作为一个新的技术领域,将不断改变传感器的面貌,并在各个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光纤传感器与常规的传感器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
①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由于光纤传感器利用光传输信息,而光纤是电绝缘、耐腐蚀的,因此它不易受周围电磁场的干扰;而且电磁干扰噪声的频率与光波频率相比较低,对光波无干扰;此外,光波易于屏蔽,所以外界的干扰也很难进入光纤中。
②灵敏度高。很多光纤传感器都优于同类常规传感器,有的甚至高出几个数量级。
③电绝缘性能好。光导纤维一般是用石英玻璃制作的,具有80kV/20cm耐高压特性。
④重量轻,体积小,光纤直径仅有几十微米至几百微米。即使加上各种防护材料制成的光缆,也比普通电缆细而轻。所以,光纤柔软、可绕性好,可深入机器内部或人体弯曲的内脏进行检测,也能使光能沿需要的途径传输。
⑤适于遥控。可利用现有的光能技术组成遥测网。
⑥耐腐蚀,耐高温。
因此,光纤传感器可广泛应用于位移、速度、加速度、压力、温度、液位、流量、水声、电声、磁场、放射性射线等物理量的测量。
光纤传感器种类繁多,应用范围极广,发展极为迅速。到目前为止,已相继研制出六七十种不同类型的光纤传感器。本章选择其中典型的几种加以简要的介绍。
光纤传感器的原理结构及种类
光纤传感器的原理
。它由光发送器、敏感元件、光接收器、信号处理系统及光导纤维等主要部分所组成。由光发送器发出的光,经光纤引导到调制区,被测参数通过敏感元件的作用,使光学性质(如光强、波长、频率、相位、偏振态等)发生变化,成为被调制光,再经光纤送到光接收器,经过信号处理系统处理而获得测量结果。在检测过程中,用光作为敏感信息的载体,用光导纤维作为传输光信息的媒质。
,光纤传感系统的基本原理是:光纤中光波参数(如光强、频率、波长、相位以及偏振态等)随外界被测参数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可通过检测光纤中光波参数的变化以达到检测外界被测物理量的目的。
光纤传感器构成示意图
光纤的结构
光纤的基本结构
光纤是一种传输光信息的导光纤维,主要由高强度石英玻璃、常规玻璃和塑料制成。它的结构很简单,,由导光的芯体玻璃(简称纤芯)和包层组成,纤芯位于光纤的中心部位,其直径约为5~100mm,包层可用玻璃或塑料制成,两层之间形成良好的光学界面。包层外面常有塑料或橡胶外套,可保护纤芯和包层并使光纤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
光主要在纤芯中传输,光纤的导光能力主要取决于纤芯和包层的性质,即它们的折射率。纤芯的折射率n1稍大于包层的折射率n2,典型的数量值是n1=~,n2=~;而且纤芯和包层构成一个同心圆双层结构。所以,可以保证入射到光纤内的光波集中在光芯内传输。
光纤的种类
光纤按纤芯和包层材料性质分类,有玻璃光纤和塑料光纤两大类;按折射率分布分类,有阶跃折射率型和梯度折射率型两种。
(折射率固定不变)
(a)所示。纤芯的折射率n1分布均匀,不随半径变化,而包层内的折射率n2分布也大体均匀;但纤芯与包层之间折射率的变化呈阶梯状。在纤芯内,中心光线沿光纤轴线传播,通过轴线平面的不同方向入射的光线(子午光线)呈锯齿形轨迹传播。
(纤芯折射率近似呈平方分布)
(b)所示。纤芯内的折射率不是常数,从中心轴线开始沿径向大致按抛物线规律逐渐减小。因此,采用这种光纤时,当光射入光纤后,光线在传播中连续不断地折射,自动地从折射率小的包层面向轴心处会聚,使光线(或光束)能集中在中心轴线附近传输,故也称自聚焦光纤。
此外,光纤还可按传输模式分类,有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两类。
先介绍模的概念。所谓光波,在本质上是一种电磁波。在纤芯内传播的光波,可以分解为沿轴向和沿截面传输的两种平面波成分。沿截面传输的平面波将会在纤芯与包层的界面处产生反射。如果此波的每一个往复传输(入射和反射)的相位变化是2p的整数倍时,就可以在截面内形成驻波,这样的驻波光线组又称为“模”。只有能形成驻波的那些以特定角度射入光纤的光,才能在光纤内传播。在光纤内只能传输一定数量的模。当纤芯直径很小(一般为5~10mm),只能传播一个模时,这样的光纤被称为单模光纤,(c)所示。当纤芯直径较大(通常为几十微米以上),能传播几百个以上的模时,这样的光纤被称为多模光纤。单模

光纤传感器-精品课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unhongz9
  • 文件大小406 KB
  • 时间2018-08-1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