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的美学特征
舒曼的《童年情景》创作于1838年初,是一部带有标题的钢琴套曲。1839年首次由布列蒂夫考普和哈泰尔(Bretfkopf andHartel)出版。舒曼曾意图将这部作品题献给安东·威海姆·祖考玛格利奥(Anton
idsummers Night’sDream》、比才的《L’Arlesienne Suites》等。标题可以说明调式调性,如《C小调夜曲》;也可以说明曲式,如《RondoBrillante》;还可以说明音乐情绪,如《Pathetique》;以及情调、色彩,如《Black&White》,当然,还可以表现画面、氛围,如《conquest of Paradise》等。这些标题有的是作曲家自己构思的,也有的是直接或间接借用文学、绘画等相关艺术的标题。标题音乐的其真正的用意在于通过音乐手段描绘客观世界的自然现象刻画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生活情景。而作曲家的这一初衷在任何历史时期、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任何一种风格的音乐作品中都具有极大的且显而易见的一致性与相似性体现。
标题音乐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作品具有具象的标题,借助于标题的提示引导音乐欣赏者与作品进而与作家发生情感共鸣。在这一心理过程中,联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种联想是抽象性的类似与阅读文学小说一样;又是相对具象的如同欣赏一幅画作。因此不难看出,标题音乐的创作既要强调音乐的文学性体现又要表现因听觉通感而产生的视觉描绘性特征,以此来说明作曲家内心世界中音乐与生活的关系。音乐史学界普遍认为,标题性特征既是一种进步艺术的一般性特征,也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家们的现实主义倾向表现。舒曼的标题音乐不是简单地运用情节性的标题,而是通过鲜活而富于诗意的提示将人们带入特定的意境中自由幻想,从而更深刻地表现多样的情感和细致的心理体验。
舒曼的音乐创作习惯常常是先写音乐,后定标题,而且标题的类型也非常多样。有的受文学作品的影响命名,如《蝴蝶》;有的为隐喻性的字谜,如《狂欢节》;还有的标明了作品体裁,如《交响练习曲》。
有资料显示《童年情景》的标题也是在完成创作之后附加上去的。在一些舒曼和妻子克拉拉的来往信件中,曾经提到说“那仅仅是为了演出与表情上一些轻巧的暗示而己”。舒曼相信,通过标题的提示将会有助于演奏者表现作曲家所刻画的特定的场景、具体的形象、明确的情感;而这些都将会成功的引导听众融入音乐作品、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作品的手法深入浅出,力图准确地地刻画儿童才会有的各种心理活动,将音乐写得惟妙惟肖、神态逼真、形象生动、意味悠长。
《童年情景》的标题颇有味道,蕴涵深意,充满了诗歌样的美。各个分曲的标题生动贴切,有着画龙点睛的功用:孩提时我们都听过无数个“奇异的故事”,在阳光下玩“捉迷藏”嬉戏游玩、有着“竹马游戏”那样甜美的过往,以及感到“无比的幸福”时的满足和受到“惊吓”时惊恐不安等的各样心情。一首一首的聆听作品,细细品来,你会感觉到乐曲并不仅勾勒了天真无邪的孩提时代,以及无忧无虑、纯朴的儿童生活,同时也唤起了我们尘封己久的,对童年时代的无尽回忆。
《童年情景》在各个分曲中注意在主题、调式、调性以及和声的运用上保持统一性(相似、相近),以获得音乐统一、均衡的整体美感。
仔细研究舒曼的钢琴创作,你会发现他的作品几乎总是遵循古典时期作品的结构形
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的美学特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