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字幕翻译中文化信息的处理
【摘要】随着跨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赢得了国内外广大观众的认可,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电影字幕翻译密不可分。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电影的字幕翻译必须在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下最大限度的传递文化信息,让目的语观众了解源语文化。鉴于此,本文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由张艺谋执导的影片《金陵十三钗》的中英文字幕,分析和探讨处理文化信息时的三种主要翻译策略。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文化信息;字幕翻译策略
一、翻译目的论
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其理论包括三个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其中目的法则为翻译过程中的第一法则(Vermeer,2000)。翻译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或译文是否“完美”,是否达到了信、达、雅,或动态对等,抑或是别的什么特定的标准,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原文作者、目标读者等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即针对特定翻译目的选择特定的翻译方法或策略。在目的论下,翻译的标准不是静止固定的,而是动态的,是随着翻译目的的变化而变化。目的论将翻译定义为一种有目的的信息转换行为,而评价此信息转换是否成功,则要看它是否达到其预期的目的(张清宏,2009:73)。继弗米尔之后,以莱斯(Katharina Reiss)、诺德(Christiane Nord)等为主的
“目的论”学者提出了明确的主张。他们认为,为适应译文文本功能、新的交际环境和译文读者的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将自己放在译文读者的位置上,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既能连贯自如地传达原作内容又符合目的语规范和文化标准。并且,译者还可根据需要对原文进行适当调整、删减甚至改写。翻译目的论为译者顺利实施其翻译策略提供了可行性途径。
二、电影字幕翻译的研究综述
纵观中西翻译史上有关影视翻译的研究,西方在字幕翻译方面的理论研究开展得比较广泛和深入,在翻译策略、翻译规范和质量控制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和规范。与之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对滞后。据笔者统计,国内关于电影字幕翻译研究的学者主要有麻争旗(1997),张春柏(1998),钱绍昌(2000),李运兴(2001),赵春梅(2002)等。其中,麻争旗从口语化、人物性格化、情感化、口型化和通俗化五个方面分析了影视翻译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麻争旗,1997:84)。张春柏讨论了影视艺术语言的即时性、大众性等特点,并且结合影视翻译与普通文字翻译的差别,研究了影视翻译的性质、原则与技巧(张春柏,1998:50)。钱绍昌在《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一文中,指出了影视翻译的重要性,呼吁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在文中他分析了影视语言与书面语言的不同点,总结了影视语言的五大特点即聆听性、综合性、瞬间性、通俗性和无注性,并且根据多年的翻译实践经验,提出了影视翻译的七条经验,认为在影视翻译时,翻译的
“信、达、雅”三项原则中以“达”最为重要(钱绍昌,2000:61)。李运兴在《字幕翻译策略》一文中,结合其翻译实践,对字幕翻译进行概述后,从时空制约、信息功能及文化因素等三方面分析了字幕翻译的特点和相应的翻译策略,并指出字幕翻译应求在有限的时空里最有效地提供相关性最强的信息(李运兴,2001:38)。赵春梅指出了译制片翻译过程中最常见的四对矛盾,即口型与内容的矛盾、语序与画面的矛肩、归化与异化的矛盾及音译与意译的矛盾,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赵春梅,2002:49)。这些研究成果各具特色,具有其自身的学术价值,但专门针对汉语电影英译进行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拟在这方面进行一些尝试,通过分析《金陵十三钗》的中英文字幕,探讨字幕翻译策略和方法。
三、字幕翻译策略的动态实践
功能翻译理论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翻译流程:首先把握翻译任务的全局,衡量影响翻译的各方面因素,如译文的用途、面向的读者、接受译文的时间和地点、翻译的媒介等,分析翻译活动要达到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再研究字词句的处理方法并确定最终的翻译策略(洪莉,2007:35)。针对电影字幕翻译,译者所翻译的作品要想取得好的成效,必须把握字幕翻译的目的。字幕翻译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使影片观众能借助字幕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看懂影片所要表达的意义,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进行电影字幕翻译时,应灵活应用,采取多种翻译策略。本文通过对《金陵十三钗》的中英文字幕进行分析,探讨处理文化信息时的三种主要翻译策略。
(一)缩减翻译法
由于电影字幕翻译受到时间和空间这两大因素的制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常采用缩减翻译法。
《金陵十三钗》字幕翻译中文化信息的处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