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的草原游牧文化(Ⅰ)
摘要: 研究哈萨克族的游牧文化对保护西北草原生态环境、巩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中华民族和谐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哈萨克族是由古代许多部落和部族不断分化并逐步融合而成的,最主要的族源应是6世纪出现在汉文史籍中的“可萨”,塞种、乌孙、匈奴、康居、可萨和突厥等是哈萨克族较早的民族源流。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保留了丰富的古代突厥语词汇。哈萨克分布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至今没有任何方言。中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北疆地区,且甘肃、青海都有分布。哈萨克先民曾使用过回鹘文等多种文字,现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历史上哈萨克族信仰过拜物教、萨满教、佛教、景教,最后信奉的是伊斯兰教,接受了伊斯兰文化。
关键词: 哈萨克族;族称族源;语言文字;宗教信仰
中图分类号: G 0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500(2012)04-0080-06
1 哈萨克族的族称族源
“哈萨克”是哈萨克语“Kazakh”一名的汉语译音。这一名称早在汉代便已存在。有人认为这一名称是“无家可归的、处境不好的人”、“真正的塞种”、“自由人”、“独立者”之意。也有人认为这一名称是由‘古代的卡斯甫部落和萨克部落合并以后形成的名称。而民间广泛流传哈萨克祖先由白天鹅化身的姑娘与一勇士结合而生,并有种种与之有关的禁忌和崇拜习俗。这一名称为
“白天鹅”之意,是由“kaz”和“ak”两个词构成的,前一个词义为“天鹅”,后一个词意为“白色”,合起来意为“白天鹅”[1]。
哈萨克族是由古代许多部落和部族不断分化并逐步融合而成的。乌孙历来被认为是哈萨克族的主要先民之一。从语言上看,乌孙语言与哈萨克语相近。这些都说明部分乌孙人融入了哈萨克族。哈萨克族的最主要的族源应是6世纪出现在汉文史籍中的“可萨”。“可萨”是6世纪以后受西突厥管辖的一个部落,居于南俄草原上。7世纪初曾建立可萨汗国。塞种、乌孙、匈奴、康居、可萨和突厥等是哈萨克族较早的民族源流,至于克烈、乃曼、咄陆等可能都是由上述部族分化而来的,后来成为哈萨克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18世纪中叶,清朝统一了准噶尔部,解除了哈萨克来自准噶尔的威胁。1864~1883年,沙俄以讹诈和军事威胁的手段,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按照条约中“人随地归”的规定,侵占了原属中国的哈萨克族及其居住地区。1864年,游牧在斋桑湖一带的哈萨克族12个克烈部,因不堪沙俄的统治和压迫,离开原牧地,移居到阿尔泰山地区。1883年,哈萨克黑宰部落3 000多户迁入伊犁和博尔塔拉地区。划界后,又有不少哈萨克族迁入了中国境内。至19世纪中叶,哈萨克族占了伊犁地区居民的大多数。他们有丰富的畜牧业生产经验,对祖国边疆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光绪10年(1884年)新疆建区后,伊犁、塔城及蒙古、哈萨克部落隶属于伊犁将军;北部的阿勒泰初属于科布多参赞大臣,后划为阿勒泰区(1919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结束了清朝对哈萨克人民的专制统治。这些人便是中国的哈萨克族。以后,部分哈萨克人又东迁至甘肃、青海省境内。
2 中国哈萨克族分布区域概况
中国的哈萨克族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北疆地区,这里有全国最好的天然草地,这个区域总面积35万km2,人口531万,有哈萨克、汉、维吾尔、回、蒙古、锡伯等47个民族。其中,%,%,%,%,%,%。
哈萨克族主要集中分布区域跨度大,地型复杂多样,自然地貌特色明显。其中,由5大山系阿尔泰山、准噶尔山、天山山脉、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及其水系构成重要的人文和自然经济区。主要划分为4类:山地,分布在境内西南部、东北部、东南部和准噶尔盆地西部;丘陵,分布在山麓缓坡地带;平原,分布在天山谷地、乌伦古河河谷、额尔齐斯河河谷、准噶尔盆地及盆地西部山区山间谷地;沙漠,分布在沙湾、乌苏、富蕴、福海、布尔津、哈巴河、吉木乃、霍城等县(市)[2]。
境内有283条河流,主要有伊犁河(支流有特克斯河、巩乃斯河、喀什河3大河流)、额尔齐斯河(中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较大支流有喀拉额尔齐斯河、卡依尔特斯河、布尔津河、哈巴河、库依尔特斯河、别列孜河、克兰河)、乌伦古河(有两条较大支流布尔根河和青格里河)、额敏河、奎屯河、哈尔腾河。
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明显呈北凉南热。山地多雨湿润,平原少雨干燥,
℃,极端最低气温-51 ℃,南北气温相差较大。伊犁州直属的8县2市,地跨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山气候类型,气候湿润温和, ℃,年日照2 h,无霜期149 d。塔城地区属中温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平原
哈萨克族的草原游牧文化(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