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的草原游牧文化(Ⅱ)
摘要:哈萨克族是世界上最喜欢牲畜和善于饲养牲畜的民族之一。创造了一整套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存技能,使得自然环境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存在状态。哈萨克族游牧文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技能是以自然的适应作为前提条件。其实质造就了游牧文化中的物质生产的特征,进而决定了整个生产、生活方式的某些基本特征。如游牧生产具有游移性、实用性、简约性、稳定性;有适应游牧的家畜;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生活用品,如适应游牧的衣物、食品、毡房等;在畜牧生产中有四季草地的利用标准;畜群结构的控制;转场中的环保习俗;狩猎中的习俗等。哈萨克族有适应游牧生活的独特的民族手工艺产业。
关键词:哈萨克族;游牧生产;生态文化;生活方式;手工艺产业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500(2012)05-0090-07
1 哈萨克族的游牧生态文化
。马、牛放牧在高山牧场。针对冬、夏季牧场的产草量和枯草质量的不同,盛行分类放牧。牧民在不同时间将牲畜放牧到不同的区域,畜群在各时期都能吃到最好的草。3月底,春牧场主要进行接羔、育羔工作。在进入夏牧场之前进行剪毛、羔羊去势的生产活动。6月底,是羔羊断乳和大畜配种的时节。由于畜群中除马能自动避免近亲繁殖外,为保证牲畜的质量,对其他种类的畜群,则靠经常换种畜的办法进行。到9月,给羊群剪秋毛、配种。这一系列生产技能是哈萨克族牧民在长期的游牧实践中,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生存的有效手段。客观上保护了自然环境和他们赖以生息的牲畜和草地。
:“草地是牲畜的母亲,牲畜是草地的子孙”,“草肥则牲畜壮”。正是由于对草地的重视,哈萨克族对草地使用有一定的规则与习惯,解放前草地划分都是以部落和阿吾勒(牧村)为单位,“由部落和阿吾勒头人、元老和比官会议协调划分,因而他人不能插手更不能随意改变,是固定的”。哈萨克族长期以来习惯于游牧生产,常年在草原上随四季的变化流动放牧。一年转场有2~3次。3月底把牲畜赶往春牧场;6月底,畜群进入高山夏牧场;到9月,牧民将畜群赶到秋牧场;入冬,牧民又迁到冬牧场,利用那里冻干了的牧草过冬,补饲少量储备的干草。游牧的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合理地利用草地。同时,对草地的选择也要依地形、气候、水源等而定。不同的草地放牧不同的牲畜,草甸草原适合于饲养牛马等大畜,典型草原则宜于放养绵羊、山羊等小畜,荒漠草原多放养骆驼。
。狩猎业的存在一方面补充了人们的衣食,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草原生物的多样性。哈萨克族狩猎时,不同的猎物要采取不同的猎取方法,如在猎取黄羊、狐狸、狼、野猪、兔、貂、鹿、虎时,所使用的方法就不同。从事狩猎生产应当遵守规矩,如打猎日期的选择、保护猎物幼仔、迎猎、分配猎物等。至于狩猎工具,大致有动物类的(鹰、犬)、人工制造类的(弓箭、扎枪、铁夹子、签子、猎刀)。为了使狩猎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哈萨克人还形成了一些相关的禁忌,对狩猎行为做了规范,避免了盲目的不必要的滥杀。
游牧民族自身既创造了一整套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存技能,又使得自然环境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存在状态。哈萨克族游牧文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技能是以与自然的适应作为前提条件。但是适应是通过对牲畜及产品的利用来体现的。适应的目的在于利用。二者是辩证关系,对牲畜及产品的利用体现了对自然的有效适应程度。对牲畜及其产品的利用行为实质造就了游牧文化中的物质生产的特征,进而决定了整个生产、生活方式的某些基本特征。
、生活方式最基本的特点其实质是凭借天然牧场饲料资源进行畜群生产和再生产。因此,必然建立在对天然牧场适应性利用基础上的生产经营方式,牲畜需根据气候、地形、水源以及草原牧草生长季节性的周期变化而迁徙。哈萨克族有句话,非常形象地概括了游牧民族四季游牧的原因:“开春羊赶雪,入冬雪赶羊。”从根本上讲是人随牲畜移动,以畜群的活动为中心,牲畜到了哪里,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也随着到哪里,人的自主性要服从于畜群的生存需要,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则降至第2位。
,尤其是从生活的安乐舒适来看,游牧的生活方式是不适宜的。但如果从生态以及从人类生存的长远意义着想,以迁徙来适应的生活方式有其积极和科学的依据。游牧民周期迁徙活动一方面满足了畜群的多样性和足够的食物量,另一方面也保存了地表植被的覆盖面。从亚洲干旱草原相对脆弱的生态状况来看,不是游牧民自愿选择了
“迁徙一适应”行为,而是环境促使游牧民做出了
哈萨克族的草原游牧文化(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