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谈在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谈在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尚书?舜典》曰:“诗言志。”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中有这样的诗句:“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轩辕氏”是我国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中华民族的始祖。诗中的“轩辕”代指中华民族。全诗只有短短四句,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坚定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真挚情感。以诗文言心怀天下之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因此教诗明志,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正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而诗词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也不外乎如此,须知学生的精神和灵魂的塑造,诗词教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途径。
唐代柳宗元和宋代周敦颐曾明确提出“文者以明确也”、“文所以载道也。”元代郝经更为精辟地说明了文与道相生相克的整体性,他说;“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总之,文因道存,道以文显,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诗词篇目,文质兼美,都存载着浓厚的国家意识。
如《乡愁四韵》体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能引起思念亲人,怀恋故土的共鸣。《离骚》给我们展现一个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为了追求美好的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海”的高洁形象。这一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和行为的示范。《春望》(杜甫)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表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理想。这些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诸如此类感人肺腑的优秀诗篇在古典诗词和现代诗篇中不胜枚举,它不但陶冶、净化着我们的灵魂,并且激励着我们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而不懈奋斗。
诗教过程中,经典有着永恒的教育价值。潜心阅读一些经典作品,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长远的影响。白居易《苏州法华院石壁经碑》:“佛湟?后,世界空虚,惟是经典,与众生俱。”语文教材中的诗词多为承载民族文化的经典之作,其中标志着古代文学光辉成就的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也有出自现当代著名诗人艾青、戴望舒、冰心等人之手的典范作品。这些对引领学生精神成长,提高语文素质,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骈体写景抒情,用“衔远山,吞长江”使静景富于动态美;“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写出了洞庭湖独特、重要的地理位置;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互文形式,借古仁人表明了自己的博大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概括了范仲淹一生追求的为人准则,是其忧国忧民的集中体现。作此文时,范与腾子京“同是天涯沦落人”,谪居他乡,却

浅谈在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uxwivg046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