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解读哈代诗歌中的悲观主义二重性.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解读哈代诗歌中的悲观主义二重性
摘要:哈代是出于十九世纪末社会转型时期的诗人和小说家,作为自然主义的代表人之一,他的作品基调是悲观的。但是同时哈代信奉社会向善论,作品中有生机和希望。悲观主义在其作品中有二重性,即种不加掩饰的绝望和蕴含乐观的希望。本文以哈代的名诗《黑暗中的鸫鸟》为例,解读了哈代诗歌这一特点。
关键词:哈代;悲观主义二重性;黑暗中的鸫鸟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15-01
在哈代的近千首诗歌中,基调基本上可以说是悲观忧郁的。我们读到一颗为人类悲剧命运感到困惑不已却又执著地探求希望的心。绝望和希望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想协调地统一在哈代身上,诗人徘徊在两者之中,一方面留恋过去,对现实深感绝望,认为希望与自己和当代社会绝缘;另一方面又信奉社会进化向善学说,对将来充满希望,相信将来人们生活会得到改善。哈代的诗歌中这种不加掩饰的绝望和蕴含乐观的希望,就是悲观主义具有二重性的两个矛盾面。
英国诗人阿尔弗雷德?诺伊斯曾对《黑暗中的鸫鸟》作过这样的评价:"这是我们这种抒情的语言所能写出的最出色的哀婉动人的抒情诗,可以说是世上最优美的抒情诗之一。"《黑暗中的鸫鸟》是哈代弥漫着极端悲哀情调和绝望中暗示希望的诗作的代表作。

晚年的哈代敏锐地看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文明的陷于危机之中,看到到资本主义改变了传统的农村,意识到英国社会复杂尖锐的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同时,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又使哈代对从未怀疑过的宗教信仰产生了怀疑。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使我们在《黑暗中的鸫鸟》这首诗中窥探到诗人矛盾、痛苦的内心世界。
该诗共分四节,诗的第一、二两节表现的是强烈的荒凉、绝望的感受。
在第一节中,诗人便使用了一系列具有象征寓意的意象和形象化的比喻,来表现十九世纪一个傍晚自然景致的萧瑟。例如,哈代把"寒霜"比作是"像幽灵般发灰",把残冬比作是"冬的沉渣",把太阳比喻成"更添憔悴"的"白日之眼"。这些独到的明喻和隐喻恰如其分地勾勒出了寒冬傍晚的凄凉的景象。接着,诗人又把死寂、行将灭亡的十九世纪比作"断了的琴弦"。"断了的琴弦"的这一意象的内涵,使人感受到的既有世纪的终结,又有诗意和灵感的丧失。悲哀的基调在这几个意象和比喻中奠定,贯穿在全诗之中。
在第二节中,诗人从眼前所见的自然景象逐步扩展到整个大地和苍穹。诗人出色地运用比喻技巧。把大地比作"斜卧着的世纪的尸体",把苍穹比作是"这具尸体的墓室",把呼啸的寒风比作"围着尸体悲哽哭泣的悼念者"。从而把世纪末的大地的一片死寂、悲哀的惨景刻画得淋漓尽致。一方面表现了哈代对时间的一种特别感受,另一方面又点明了作为"时间"之尸的大地总是被酷寒的云和风所包裹。历经岁月的沧桑,他不由得疲乏地,叹息道,既便有冬去春来的亘古循环也将总难使这干瘪的大地恢复蓬勃的生机。随后,诗人又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人的情感世界的刻画结合起来,抒写与外部凛冽大地相吻合的内心世界的冷寂,诗人既从自然界中探索自身生活的悲剧的源泉,让自然景色像人类生活一样可悲可泣,又以人类的悲哀来衬托自然景色的凄惨把自然界的萧条和人类世界的悲戚都推到了使人感到绝望的"世纪末"的边缘。
从以上描述中我们可以断定,诗人的不加遮掩的绝望悲观色彩已从描绘的实景上显现出来。

解读哈代诗歌中的悲观主义二重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hqpkhvg37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