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研究论文
外国文学史方面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学的发展。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外国文学史研究论文,欢迎大家浏览。
外国文学史研究论文(一) “性作为视角是指性作为笼罩在文本上的意识形态,作为观察人物,表现人物的手段,作为本文内容涌现的途径。视角是体现主体性的手段,通过视角来对对象进行包含着主体性的阐述,文本中呈现的东西已经被加以解释了。”
本文把性作为一种视角,来比较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演帕索里尼对文学名著改编前后性视角的变化,依次来发现名著改编活动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意识形态的问题。
首先,女性性视角的话语权建立。
以帕索里尼对薄伽丘的《十日谈》改编为例。
薄迦丘著作《十日谈》正处在文艺复兴时期,这是一部具有反抗性色彩的作品,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是一个有利的政治武器,对当时的社会现状与传统道德进行了强有力的打击。但就文本本身而言由于“体裁”所限,文中的大量对人类原始本真欲望结构所呈现给我们的是叙述大于了描写。从的立场上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文本中的人物虽然别添加上了某某某的名字,但其不过是笔下用来充当“攻击武器”的一些符号而已。从性的立场上分析,《十日谈》中所缺乏的是关于性的话语权,即使存在也是十分不清晰的。
在由《十日谈》改编后的电影中,女性成了具体话语层面视角的重要承担着,在性的立场上被赋予了话语权。在电影中有相当多的内容是借助女性人物的视角来涌现的确。比如在影片中的第二个故事中,第一次出现
“性对视”的一段戏中,导演弃用了原著文本中的场景——花园,而改在了一个果园内。两个修女从经过果园时发现了装成了哑巴的马塞托在摘苹果。从场景上来看,将花园改为果园无形中为发生在后面故事中的“交欢”赋予了新的解释。因为在《圣经》记载中关于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的场景也是在苹果树下,而影片中的一方角色又是修女。从场面调度来分析:两个修女在下,马塞托则高高在上。在性的关系建立上,女性处在下风,男性处在上风。表面上看这样的场面设计符合了传统道德和审美立场上的人类最原始的对男性的生殖器的崇拜。而这场戏的主要内容却是两个修女发现马塞托并产生性吸引力从而争论是否应该与其发生的关系。从而我们不难确定,这是影片越出了原著文本的一次对传统道德的解构,使得高高在上的原始图腾崇拜成为了两个女性在并不封闭的空间内品头论足的话题。从镜头语言方面来分析:两个修女与马塞托之间用的“正反打”的方式,可是我们不难发现在两个修女不断的争论中插入了若干次男性身体私部的特写。在接下来的交欢的一场戏中还反复的出现了修女的主观视角,从马塞托的全景到他的毫无遮挡的男性生殖器的大特写。
这样,在摄影机的指引下,就出现了观众通过女性视角来观看世界,和女性一起来体验这个世界。通过以女性为视角的内容的涌现,拉近了我们与她们的距离。“我们就不会接受可能会使我们对她产生的隔膜的其他视角”(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这种视角的重合被加达默尔称为“视域融合”。加达默尔认为:“这样的一种视域的融合过程是经常出现的,因为旧的东西和新的东西在这里总是不段的结合成某种更富有生气的有效的东西”(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396页)。视角的重合,导致了视域的融合,并导致新的理解的产生。关于女性和性的画面并非
外国文学史研究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