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外国文学论文.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外国文学
美国本土文学独立的昭示
——试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叙述和内涵的双重性
班级:汉语言1201班
姓名:郑晓晴
学号:201200265
日期:2015年5月23日
[论文摘要]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虽然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作者自己却并不承认,他说:“这本书根本不是写给孩子看的,只有成年人才能看得懂它,它也是专门为成年人写的。”《马克·吐温文集》,[美]马克•吐温著,杨栋译,中央编译出版社、京华出版社,2010
马克·吐温通过小说人物的塑造,赞扬了帮助、拯救、追求自由的英雄主义精神,包含了对罪恶的蓄奴制的批判和对表面上温文尔雅的上层社会的的尖锐讽刺,体现了马克·吐温平等自由的民主进步思想。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就是当时美国特定时代下的产物,是美国当时社会的缩影。本文将通过小说中的描写的双重性简要分析小说的内容及思想内涵。
[关键词]哈克贝利·费恩蓄奴制反抗与自由对比矛盾
海明威说:“整个现代美国文学都来源于马克·吐温的著作《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这是我们最优秀的一部书,此后还没有哪本书能和它匹敌。”《海明威全集》,[美]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著,肖杰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
可见这本书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马克·吐温的作品中,儿童第一次在美国文学中以主人公的形象出现,而哈克贝利的形象也成为了文学史的经典。二十世纪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说:“谁能比奥德修斯更像希腊人?或者比浮士德更像德国人?比堂吉诃德更像西班牙人?比哈克更像美国人?”《艾略特文集》,[英]托·斯·艾略特著,汤永宽、裘小龙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哈克贝利富有正义感、追求自由,正是美国人崇尚历险、坚持个性的精神写照。
与《汤姆·索亚历险记》相比,这本书最明显的变化是叙述角度的改变。《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的,是作者以其成年人的口吻来讲述的儿童故事。而哈克的故事却是他自己讲的。在小说的第一段中,哈克就像跟读者谈话一样说道:“你要是没有看过《汤姆·索亚历险记》那本书,就不知道我是什么人;不过那也不要紧。那本书是马克·吐温先生作的,他基本上说的都是真事。也有些事情是他胡扯的,可是基本上他说的还是真事。”
自由与反抗
汤姆和哈克贝利都属于当时美国南部传统教育中所谓的“坏孩子”,不愿被套上传统教育的枷锁,本能地要求突破传统文化,使自己的天性得到发展,向往自由。马克吐温运用对比的手法,把生机勃勃的儿童心理和陈腐刻板的生活环境加以对照,嘲笑资产阶级儿童教育的清规戒律。
哈克从小没有受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是真正的放荡不羁的角色:肮脏,缺乏管教,几乎不识字,语言粗鲁。他整天东游西逛,对长辈的说教不屑一顾,总是渴望跑到无人管束的地方去,总是想摆脱文明社会的束缚。但这种所谓文明社会的生活方式却束缚了一个生气勃勃的少年的思想和活力,压制了他自由的天性。哈克无法忍受这种生活,最后只能弃而远之。
他崇尚自然,觉得在树林里听自然的声音,睡得才是最安稳的,“穿上我原来的破衣烂衫,重新躲到我那只装糖的大木桶里,自在逍遥、心满意足。”哈克贝利要拯救的黑奴吉姆,是当时所谓文明的白人世界所坚决否认的阶层;他抵制美国传统教育制度,与当时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观念格格不入。这些行为举止都是他对于成人世界的一种反抗

外国文学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447750
  • 文件大小73 KB
  • 时间2018-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