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北京历史教学研究会
参评论文
“超乎其外,入乎其中”
——思考实践新课程历史课堂
北京十一学校:贺千红
“超乎其外,入乎其中”
——思考实践新课程历史课堂
内容提要:理想的历史课堂是“知识场”“情感场”“思想场”,促进师生学习成长的“发展场”。思考现实和追求理想的课堂,需要“超乎其外,入乎其中”。一:“超乎其外”:置身课堂之上透视课堂(一)实践体验、发展完善教育教学理论;(二)关爱学生,关注人事人心人文,心系历史新课程上位目标;(三)让阅读滋养心灵,修炼内功,增强胜任力。二:“入乎其中”:探寻历史课堂的本质特性和要素,重点研究新的课程理念如何转化为新的教学行为:(一)教学管理上研究从“备课程标准”到“备安排”共八个环节有效高质地备课;(二)课堂教学上探讨适合新课程的有效历史学习方式: “创设情境—呈现矛盾—解决问题—反思升华”; (三)学生评价上研究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三:对新课程的反思。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上位目标有效历史教学及学习方式反思新课程
:
2007—2008年学年度开始的北京市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给每个历史老师以广阔空间的同时,也给广大历史老师以迷惘和困惑:教材体系从通史走向专题,但历史有不可跨越的时序性和前后转合的整体性,打破时间顺序和地域框架的跳跃式专题教学,教师和学生能否适应?有多少教师能胜任之?面对让我们感觉一课一课好似被抽刀断水的专题史教材;面对新教材中我们储备相对薄弱的一些内容;面对原来三节四节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现在甚至只需要一节完成的紧迫;面对新的尚待完善的教材结构和不甚明确的考试标准等等;确实有诸多不适。改革一向艰难,一个固定的大系统被触动,就像一竿子惹翻了整船人,大家都想把他扔下水。但抱怨无用,解套的方式只有一种,就是建设性地解决问题,积极应对。
理想的历史新课堂是“知识场”“情感场”“思想场”,促进师生学习成长的“发展场”。思考现实和追求理想的课堂,需要“超乎其外,入乎其中”。
二.“超乎其外”:置身课堂之上透视课堂
(一) 实践体验、发展完善教育教学理论
专家评课曾谈到,一线教师更关注课堂的环节细节,而站在专家角度,首先关注课堂背后的理论支撑。建构主义理论影响就较大。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情境下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建构主义理论中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个要素。比较“教师中心”,它的关注视角已发生了重大转移,即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指向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当然关于教学过程的要素,还有待经过实践更科学更完善的定位。历史新课堂应该实践体验并发展完善教育教学理论。
(二)关爱学生,关注人事人心人文,心系历史新课程上位目标
在当今的文化中,人们常常相信每一个客观的问题都会有某种技术上的解答。于是,我们
急于寻求一些日常教学中能够用到,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实用技能、窍门。我们常被一种似乎能够达到某一目标的技术所迷惑,但课堂教学改革仅靠课程、教材改革,仅靠教学技巧运用甚至仅靠“专业胜任力”都是不够的。如果缺失了作为优秀教学之源泉的教师心灵和人格的
书面访谈提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