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三中全会决定牢牢把握战略机遇
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必须认清并把握21世纪第二个10年我国面临不同的战略机遇:经济全球化“双动力”、“双体系”运行、亚太区域合作“双框架”竞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需要中国的制造优势和市场优势,使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进规律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课题。书写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规律,着力加强制度建设,是将战略机遇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的核心任务。
一、战略机遇可能带给我们什么
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和美国需要中国分担全球责任,将全球化带进了升级版。这给中国分享世界财富和权力,进而参与制定全球规则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一)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为我国利用外部资源和市场、加快结构升级提供机遇
1、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势头难以改变
长期以来,发达国家成为推动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金融危机后,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明显高于发达经济体,群体性崛起呈加速上升态势,复苏进程中的双速增长使实力对比和国际经济格局发生显著变化。从经济总量看,2000—2011年,代表发达国家的七国集团(G7)在全球的比重从66%下降到48%,而24个新兴经济体(E24)的占比则从16%上升至29%。从贸易和投资额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日益提升,G7占全球进口的比重从近50%降至37%,同期E24占比从16%提高到28%;2011年,%;,但发展中国家吸收的FDI达6800亿美元,首次超过发达国家,且在全球对外投资和跨国并购中的份额分别达23%和37%的历史新高。
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贸易和吸收投资,逐步融入国际生产体系和全球分工,激发了经济活力。从经济增量看,2008—2011 年全球经济总量增长的近90%来自发展中国家。在未来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价值链分工不断深化过程中,新兴经济体增长潜力及其对全球资源、技术、海外市场和跨境投资的需求巨大,将成为推动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和中产阶层的大量出现,将成为未来消费增长的新亮点,为全球化带来新的增长动力和市场机遇。
新兴国家市场壮大,为中国发展提供了重要外部条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按市场汇率计算,“金砖国家”,%增至2010年的18%,预计到2020年将升至50%。世界经济版图将呈现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平分秋色的格局。
2、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的初期工业化增长和乡村社会重建需要中国提供经验和适用技术
与20多年前亚非拉国家发展需求不同,目前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急需重塑发展理念、工业化经验和农村村社构建等,主要体现在对基础设施、电站和乡村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需求。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薄弱,对基础设施投资有强劲的资金与技术需求,而欧美等发达国家也面临基础设施更新换代,这为中国企业进入全球基础设施领域,特别是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市场,提供了良好机遇。中国可为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工业化初期增长和乡村社会重建发展的经验和适用技术,而这些是西方国家目前所不具备的。
3、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不断发展进一步拉动了中国经济增长
中国与亚非拉国家的发展有很多内在一致性,这种内在一致性决定了中国和亚非拉国家的发展是互补和相互拉动的。也就是说,中国在推动亚非拉国家发展过程中也可以同时实现自身的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不仅为欧美发达国家提供产品,也在为亚非拉提供着中国制造。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受中国因素拉动,贸易条件大为改善,并开始推进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相应地,这为中国提供了资源与市场,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发展。
(二)全球化“双动力”、“双体系”运行,为我国加快转型升级、低成本创新、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提供机遇
当全球化出现以美国为主的发达体系和以中国为主的发展体系并行运行后,由中国“链接”的以价值链融合为特征的全球化,日益凸显了中国的地位和枢纽作用。
一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形成以产业分工、贸易、投资、资本间接流动为载体的循环体系;另一方面,又与亚非拉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形成以贸易、直接投资为载体的循环体系。这两个循环是开放的、立体的、多孔的。通过中国这一枢纽将两循环连接在一起。世界经济双循环体系下的双引擎机制,能够起到一个引擎失效时另一个引擎仍可以正常运转,即当以美国为引擎的循环发生
“故障”,而另一个以中国为引擎的循环还可以正常“运转”。这就是近年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引起西方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经济运行危机四伏时,新兴经济体增长势头依然强劲的原因;即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
落实三中全会决定 牢牢把握战略机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